承漿

承漿

承漿別稱下唇、天池、鬼市、懸漿,出《甲乙經》中。位於面部,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在口輪匝肌和頦唇溝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的下頜及頦神經分支。主治口歪、齒齦腫痛、流涎等口部病證;暴喑;癲狂。操作方法為斜刺0.3~0.5寸。

名稱釋義

承漿為經穴名(ChéngjiāngCV24)。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天池懸漿漿。屬脈。承漿是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承漿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任脈之會。承即承受,漿即水漿,此穴在嘴下,故名承漿。

治法

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

在面部,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

在口輪匝肌和頦唇溝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的下頜及頦神經分支。

主治

口歪、齒齦腫痛、流涎等口部病證;暴喑;癲狂。

操作

斜刺0.3~0.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齒齦炎口腔炎舌炎、癔病性失語、癲癇等。

配伍

承漿穴承漿穴

配頰車、合谷、清熱瀉火,治下齒痛;

配頰車、地倉、合谷,調和氣血,疏風通絡,治口眼歪斜;

配廉泉,化痰降濁、通絡開竅,治流涎。

功效

祛風通絡、通調任督。

相關論述

、《肘後備急方》:“唇下宛宛中。”

2、《針灸甲乙經》:“寒熱淒厥鼓頜”,“痙口噤互引,口乾,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消渴嗜飲”,“目瞑,身汗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