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袪邪

“扶正祛邪”是中醫重要的臨床治療方法,對於很多病情複雜的患者,還有具有不同體質特徵患者都有很好的療效。

概念

(1)扶正:扶正培補正氣以愈病的治療原則,就是使用扶助正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並配合適當的營養和功能鍛鍊等輔助方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從而驅逐邪氣,以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驅除邪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以祛除病邪,達到邪去正復,恢復健康的目的。所謂“實者瀉之”就是這一原則的具體套用。

概述

凡是邪氣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於祛邪。比如通常見到的感冒、大便秘結、腫瘤包塊等等病證,它們的發病大多是以邪氣為主,都適宜於祛邪。怎樣祛邪呢?比如感冒屬於中醫的衰證,邪在體表,就用發汗的辦法;大便秘結,邪在腸道,就用瀉下通便的辦法。腫瘤包塊,就用促進軟化、幫助消散、解毒抗癌的方法。所有的祛邪辦法,都是因勢利導,排除致病因素。
凡是正氣虛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於扶正。比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等病證。怎樣扶正呢?使用滋補強壯性的藥物,或者加強營養、進行體育鍛鍊等,都能扶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補益藥必須有針對性,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補陰,陽虛補陽。中藥人參常用來補氣,當歸常用來補血,地黃常用來補陰,鹿茸常用來補陽。還有,虛在臟腑器官的某一部分,也必須有針對性地補,常常可以見到的中成藥“補心丹”、“補腎丸”、“健脾丸”,就是專門用來補心、補腎、補脾的。扶正總的原則是補充正氣之不足,調整功能,調動和發揮人體抗病的積極因素。
如果邪正雙方在病變中的地位差不多,那就扶正與祛邪同時進行。比如體質不好的病人患了感冒,就應該在治療感冒的發汗藥中加一些補益藥,中醫叫“扶正解表”。體質不好的病人發生大便秘結,就要在瀉下通便的藥中加一些補益藥,這種方法,中醫叫“攻補兼施”。
中醫認為,邪氣是通過正氣內虛而發生疾病的,因此,正氣的增長是戰勝邪氣、恢復健康的保證。根據這個認識,中醫說通過扶正能夠祛那。大家知道,冠心病和癌症是兩個威脅人的生命的疾病,怎樣提高療效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在一定的階段突出扶正能夠提高療效。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在治療時一方面用大量益氣、養陰、補腎的中藥扶正;一方面用大量抗癌解毒的中草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祛邪。這種治療的方法取得的效果遠比單用祛邪的方法好得多,而且還能避免祛邪時易於損傷正氣的某些副作用。可見中醫在治療中強調正氣的重要是很有道理的

套用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驅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盛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扶正與祛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因此運用扶正祛邪的治則時,要認真仔細分析正邪力量的對比情況,分清主次,決定扶正或祛邪,或決定扶正祛邪的先後。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一般情況下,扶正用於虛證;祛邪用於實證;若屬虛實錯雜證,則應扶正祛邪並用,但這種兼顧並不是扶正與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虛實的主次緩急,以決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後。總之,應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傷正”為度。具體情況如下:
(1)扶正:扶正適用於以正虛為主,而邪不盛實的虛證。如氣虛、陽虛證,宜採取補氣、壯陽法治療;陰虛、血虛證,宜採取滋陰、養血法治療。
(2)祛邪:適用於以邪實為主,而正未虛衰的實證。臨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熱、利濕、消導、行氣、活血等法,都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根據邪氣的不同情況制定的。 (3)先攻後補:即先祛邪後扶正。適用於雖然邪盛、正虛,但正氣尚可耐攻,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若兼顧扶正反會助邪的病證。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證,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應先活血化瘀,然後再進行補血。
(4)先補後攻:即先扶正後祛邪。適用於正虛邪實的虛實錯雜證而正氣虛衰不耐攻的情況。此時先祛邪更傷正氣,必須先用補法扶正,使正氣漸漸恢復到能承受攻伐時再攻其邪。如臌脹病,當正氣虛衰為主要矛盾,正氣又不耐攻伐時,必須先扶正,待正氣適當恢復,能耐受攻伐時再瀉其邪,才不致發生意外事故。
(5)攻補兼施:即扶正與祛邪並用。適用於正虛邪實,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證。具體運用時必須區別正虛邪實的主次關係,靈活運用。如以正虛為主要矛盾,單純用補法又戀邪,單純攻邪又易傷正,此時則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如氣虛感冒,則應以補氣為主兼解表。若以邪實為主要矛盾,單攻邪又易傷正,單補正又易戀邪,此時治當以祛邪為主兼扶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