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Л.Д.

托洛茨基,Л.Д.

托洛茨基,Л.Д.是俄共(布)黨內反對派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機會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國際建立者,是猶太人,1896年開始參加工人運動。

托洛茨基,Л.Д.

正文

托洛茨基,Л.Д.俄共(布)黨內反對派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機會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國際建立者。1879年10月26日生於南俄烏克蘭赫爾松縣揚諾夫卡村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祖籍是猶太人。原姓布隆施泰因。1896年開始參加工人運動。1897年,參加建立“南俄工人協會”,反對沙皇專制制度。1898年1月被捕。1899年被流放西伯利亞。1902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之假護照逃到薩馬拉。1902年底到倫敦,參加В.И.列寧Г.В.普列漢諾夫等人主編的《火星報》的工作。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2次代表大會上屬孟什維克派。1904年9月脫離孟什維克,長期游移於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俄國1905年革命期間回國,參加革命活動,12月當選彼得堡蘇維埃主席,不久被捕。1906年在彼得堡獄中寫了《總結與展望》,提出他一生活動的理論基礎-“不斷革命論”。他自己把這一理論歸納為三個互相聯繫的不斷革命思想,即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國際革命的不斷性。1906年12月被判處長期流放。次年 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脫。流亡國外,先後到過芬蘭、德國、奧地利、法國、美國。在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取消派的原則鬥爭中,以“中派”面目出現,庇護孟什維克,攻擊列寧,攻擊布爾什維克。1912年反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 3次代表會議關於開除孟什維克的決議,在維也納組成“八月聯盟”,進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派別活動。十月革命後在論述這一段歷史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尾隨K.J.考茨基,持中派立場。1917年二月革命後從紐約回國,自稱放棄原有立場,接受列寧主張。1917年 7月被俄國臨時政府逮捕。同年 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 6次代表大會決定接受託洛茨基入黨,被缺席選為黨中央委員。9月初出獄,當選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10月被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協助列寧準備和指揮十月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後,擔任蘇維埃俄國外交人民委員。1918年 1月在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提出“不戰不和”的主張,反對列寧的正確意見,拒絕在和約上籤字。3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員職務。後被任命蘇俄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9月改任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18~1920年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期間,在建設紅軍和指揮作戰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20年11~12月挑起俄共(布)黨內關於工會問題的爭論,受到列寧批評。1921年俄共(布)第10次代表大會以後,圍繞如何對待黨內民主問題挑起爭論。1924年 1月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會對爭論作出總結,指出托洛茨基“具有十分明顯的小資產階級傾向”。1924年列寧逝世後,寫了《論列寧》、《十月的教訓》,在歌頌列寧同時,不恰當地誇大自己的功勞。1925年 1月,俄共(布)中央全會通過《關於托洛茨基的言論的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決定解除托洛茨基陸海軍人民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5月,出任租讓委員會主席,後任電力技術管理局局長和工業科學技術院院長。
1926年4~5月結成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圍繞工業化道路和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問題不斷在黨內挑起爭論。托洛茨基堅持其“不斷革命論”,認為象俄國這樣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落後國家,無產階級政權在國內面臨與資產階級、農民的矛盾;在國外面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只有在無產階級世界革命舞台,才能求得解決,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全黨通過辯論,99%的黨員贊成黨中央的路線,支持反對派的只有4000人。托-季聯盟遭到失敗後,於1927年十月革命十周年紀念日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組織反黨的街頭示威。1927年11月托洛茨基被開除出黨。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圖。1929年 2月,因從事反蘇維埃政府的活動,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1932年被取消蘇聯國籍。1937年初定居墨西哥。
托洛茨基曾經參與共產國際的創建工作,並擔任過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8月,共產國際執委會第8次全會通過決定,解除其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職務。1938年9月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即第四國際,直接與共產國際對抗,從事反對И.В.史達林、反對各國革命的活動。1940年 8月於墨西哥遭暗殺。
參考書目
 Leon Trotsky , My Life : an Attempt at an Autobiography,Penguin Books, London,1970.

配圖

托洛茨基,Л.Д.托洛茨基,Л.Д.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