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日晷

托克托日晷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托克托日晷是最早且唯一可靠而完整的日晷。日晷(gǔi),是大多數現代人都相當陌生的名詞,但它與圭表、刻漏一樣,在機械鐘錶還沒有發明的日子裡,是人們重要的計時工具。在目前已知的日晷中,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托克托日晷是最早且唯一可靠而完整的日晷。

基本信息

物品簡介

日晷日晷

日晷(gǔi),是大多數現代人都相當陌生的名詞,但它與圭表、刻漏一樣,在機械鐘錶還沒有發明的日子裡,是人們重要的計時工具

托克托日晷托克托日晷

在目前已知的日晷中,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托克托日晷是最早且唯一可靠而完整的日晷。

出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縣

玉盤日晷玉盤日晷

托克托日晷1897年出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原為清末大臣端方的舊藏。此晷以方形緻密泥質大理石製成,因石質細膩,曾被稱為“玉盤日晷”。大理石的一面刻畫圖案,另一面為素麵。圖案精細而複雜,中央為一圓孔,直徑1厘米,不穿透,深約1.2厘米。以圓孔為中心,刻出一大一小兩個圓周,在內圓和外圓之間刻有69條輻射,這些輻射線的夾角角度相等,若將白處的輻射線補足,則恰可將周分為一百份。輻射線和外圓的交點上鑽小孔,小孔所在的外圓之外,另有一大圓弧,與外圓基本平行,兩線之間刻畫一至六十九的數字,分別與六十九條線一一對應。數字字型均為嚴謹的漢篆,成為此晷斷代的重要依據。在內、外圓之間刻有一正方形,正方形之外還刻有漢代常見的所謂TLV紋,但這些飾都比較粗率不完整,甚至有的還掩去了部分數字,與上述圓周及輻射線風格完全不同,應當不是與上述圓周及輻射線同一時刻所刻。

托克托日晷的用法與用途

日晷圖.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日晷圖.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

托克托日晷的用法與用途多年來專家有所爭論。有人認為它是赤道式日晷,即後世常見的斜置式日晷,晷面與地平面有一定角度的夾角,立於晷中央小孔中的“表”便直指北極,從而以表影測出當地的真太陽時。也有很多專家認為這件漢代日晷是平置式日晷,但在具體用途上也有分歧:有的認為是測定方位的,也有的認為是校定當時常用的計時器——刻漏的。

刻漏

刻漏模型刻漏模型

刻漏又稱為漏,是以漏壺滴水在刻上表示出時刻的計時器。由於滴的速度有快慢的變化,從而在觀測時會產生不準確的影響,便可以用日晷進行校準。將晷體放正擺平,在晷心的大中立“正表”,在外圓的小孔中立“游儀”,將正表與游儀照準日出日落時的太陽位置,就可以計算出當日的白晝長度,使掌漏的人員據此調整晝夜漏刻,確定換箭日期。這件日晷的正表、游儀雖均已遺失,卻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日晷,為研究古代計時儀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