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熱擠壓傷

手熱擠壓傷是由熱力和機械壓力造成的複合損傷,大多數伴有皮下組織和肌肉出血和挫傷。

原因

臨床特點

〈1〉以手背、手指背側熱擠壓傷多見。

〈2〉多為三度燒傷,皮下組織的損傷範圍超過皮膚燒傷範圍。

〈3〉局部腫脹明顯,損傷靜脈可引起循環障礙,腫脹更嚴重,甚至可擴張到整個前臂。

〈4〉動脈損傷引起進行性血管栓塞,壞死範圍逐漸擴大,從遠端向近端發展,可造成肢端涼、充盈差,指端青紫、發黑。

治療原則

〈1〉詳細詢問如何受傷,滾軸或夾板的間隔大小,溫度和受擠壓時間,有骨折可疑時需攝X片。

〈2〉減輕水腫: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和淋巴回流。

〈3〉擴創:急診或傷後72H內進行擴創,切除燒傷及損傷組織。

〈4〉擴創後創面必須覆蓋,可用大張自體皮或異體皮覆蓋。如傷及血管、神經、肌腱,應在擴創的基礎上行皮瓣修復。

〈5〉全身套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6〉防治血管內膜損害造成的局部血管痙攣和進行性栓塞,傷後套用血管擴張劑、抗凝劑和靜滴低右。有條件應行高壓氧治療

護理

〈1〉觀察局部腫脹、滲出和指端循環充盈情況。

〈2〉及時吸乾創面滲液,保持創面乾燥,防止感染,抬高患肢。

〈3〉手熱擠壓傷行腹部帶蒂皮瓣術後,指導正確放置患肢的位置,防止皮瓣扭轉、牽拉、受壓,要有良好的固定,防止周圍敷料包紮過緊或體位壓迫而影響循環。應嚴密觀察皮瓣血運,觀察皮瓣的溫度、色澤、毛細血管反應,若有紫紺,蒼白是血運障礙的表現。毛細血管充盈時間超過5秒以上則提示血運不良。

〈4〉皮瓣手術後一般在10—12D分次拆線,3—4周后可行斷蒂手術,肢體固定時間較長,往往影響關節活動,因此,還應注意指導其他關節的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