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賴症

手機依賴症

手機依賴症是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睞青年白領女性、業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學生三類人。手機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由於它的方便快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手機一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種由於對手機過分依賴而形成的現代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症也悄然現身了。手機在中國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手機持有者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這個“愛物兒”,哪怕只是半天兒不見,也會魂不守舍,坐臥不寧。高科技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捷的同時,也將一種“新鮮病”——手機依賴症“捆綁銷售”給了現代人。

基本信息

影響

手機依賴症 手機依賴症,你有嗎?

隨著手機在中國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手機持有者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這個“愛物兒”,哪怕只是半天兒不見,也會魂不守舍,坐臥不寧。高科技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捷的同時,也將一種“新鮮病”——手機依賴症“捆綁銷售”給了現代人。

手機沒帶在身邊就心煩意亂,無法認真工作;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就會下意識地看一下鈴聲設定是否正確;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成自己的手機在響,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隨著手機在中國的普及,特別是年輕人手機擁有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開始被“手機依賴症”困擾。

缺乏自信易得“手機依賴症”

手機依賴症手機依賴症
在北京某房地產公司做市場推介的唐輝最近被“手機依賴症”深深地困擾著。因為工作關係,他的手機使用頻率非常高,手機鈴聲總響個不停,有老闆交代事情的,有客戶聯繫業務的。“手機電池本來能用3天,可我每天得換一次,不斷打進打出的電話讓我感覺生活很充實。”他說。最近業務減少,唐輝的電話明顯安靜了,他突然感到不適應,整天坐立不安,在別人的手機鈴聲響起時,他會條件反射地拿起自己的手機。

心理學專家、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院長楊玲教授認為,唐輝的表現是典型的“手機依賴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她解釋說,有些人由於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手機,無意識中手機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來電數量突然減少或手機丟失情況下,這些人通常會出現上述反應。

“手機依賴症”大多在一些性格比較孤僻、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現。這些人有的希望通過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繫,使自己不被社會遺忘;有的希望通過手機在同事和上司面前維持高效率工作的形象。“手機依賴症”還表現在溝通多通過手機進行。比如明明幾步路就可以走到的地方,卻只想打手機解決問題;等人的時候不斷地打手機問對方走到了哪裡。

關鍵要讓患者找到生活重心

楊玲說,各種心理疾病的出現與人的社會生活方式有著很大關係。解決“手機依賴症”的關鍵在於讓患者找到生活重心,從充實自己的生活開始,儘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機上,應該適當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如郊遊、健身、看書等。“手機依賴症”嚴重者應及時接受心理醫生疏導,避免更多地影響工作和生活。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通訊工具。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球有6億多人使用手機,中國有近1.6億人擁有手機,是世界上擁有手機人數最多的國家

特點

手機依賴症手機依賴症
石小姐是一家文化公司的企宣,由於工作的性質需要和外界頻繁聯繫,手機便成為她形影不離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機的頻率也遠遠高於他人。由於工作業績突出,石小姐被提升至管理崗位去從事行政工作。工作性質的轉變使得接入電話驟然減少,一向對工作熱情很高的石小姐開始感到十分焦慮,鬱鬱寡歡,情緒低落,時不時地掏出電話來看是否有未接電話,還經常把別人的電話鈴當成是自己的手機在響,甚至連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

壓力過大是主因

究竟是什麼讓石小姐的情緒變化如此之大?中國社會心理協會會長馮伯麟認為,石小姐的表現是典型的“手機依賴症”。馮伯麟解釋說,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這些原因使得手機成為大多數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機無形中在這些人的心裡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機沒電或來電頻率突然降低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如焦慮、煩躁、抑鬱等症狀。

性格內向更易得

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手機人數最多的國家。在我國?熏特別是追求時尚的白領階層往往是頻繁更換手機或一人多部手機,是對手機最為關注的人群。加之工作壓力大,對手機的依賴性也相對較大,這種心理的不適應狀況在白領人群中的發生率也出現了增多的趨勢。此外,一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機依賴症”的高發人群。這些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繫又不積極主動,只能藉助於手機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人通過頻繁接電話來向別人顯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證明自己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手機依賴症”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過多地利用手機進行溝通,如:明明走幾步就可到達的地方,卻非要通過手機進行聯繫;在等人的時候總是頻繁打手機問對方身在何處,如果不打就焦急難耐。“手機依賴症”嚴重的人還會出現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症狀。

調整生活可緩解

馮伯麟說,“手機依賴症”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病症,只要能夠正視它,通過一些方式去調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緩解這種症狀。

因為工作性質的轉變而對手機產生依賴的人,實際上是由於部分固定交際對象的突然消失而帶來的交流欲望的中斷。這類人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際圈,利用閒暇時間參加一些聯誼活動,定時和幾個固定好友小聚談天來排解抑鬱的情緒,使自己儘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如果是對手機習慣性依賴的人,則應多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與人交談,多讀讀書、看看報,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儘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如果客觀條件允許,最好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聽音樂、外出散步、郊遊、健身等。如果對手機依賴過於嚴重,就要去看心理醫生,以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測試

手機依賴症手機依賴症
經常使用手機的你是不是也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手機依賴症”了?那么就做個小測試吧!如果下列問題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經患上了“手機依賴症”,一定要小心對待:

1.你是否總是把手機放在身上,如果沒帶就會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做其他事情?

2.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你會不會感到不適應,並下意識地看一下手機是否有未接電話?

3.你會不會總有“我的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做自己的手機在響。

4.接聽電話時你是不是常覺得耳旁有手機的輻射波環繞?

5.你是否經常下意識地找手機,不時拿出手機看看?

6.你是否經常害怕手機自動關機?

7.你晚上睡覺也開著手機嗎?

8.當手機經常連不上線、收不到信號時,你會不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而且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

9.最近經常有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症狀出現嗎?

如果超過一半以上的答案是“是”,持機者應注意從依賴症中尋求解脫。

表現

手機依賴症手機依賴症
1、走路時玩手機;

2、做飯時手機必須放旁邊;

3、上廁所刷手機;

4、洗澡時,手機帶進浴室

5、醒來後第一件事是看手機;

6、睡前最後一件事是放手機;

7、找不到手機就心煩意亂;

8、手機沒電很緊張;

9、手機沒信號很抓狂;

10、朋友聚會,各自玩手機。

專家提醒

手機依賴症手機依賴症
用完電腦一定要洗臉

電腦是時下辦公室的必備用品。當電腦給人們的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悄然潛伏著一定的危害。

為此,專家提醒那些坐辦公室的職員,在日常操作電腦時,身體與電腦螢幕應保持不少於70厘米的距離。硬體上,應配置一台輻射較小、沒有光、顯示穩定的電腦,有液晶顯示屏更好。同時,要挑選適合自己的電腦桌椅,儘量把它們調節到最適合自己的狀態。而像印表機、複印機這類對人體有一定損害的辦公設備,應單獨放到一個屋子裡。

要注意眼睛休息,最好一小時休息10分鐘,每天做兩次眼保健操。電腦螢幕產生的輻射量雖小,但日積月累會損傷皮膚,產生色斑。眼周肌膚會出現鬆弛、魚尾紋、眼袋和黑眼圈。因此,上機時要塗防護產品,如隔離霜、粉底等,最好使用電腦防護屏。要避免在多台電腦的環境裡工作,用完電腦後一定要洗臉。準媽媽們最好能限制用電腦的時間,尤其在懷孕前3個月致畸的高危時期。

26歲的林璇是一家對外貿易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因為工作關係,她有時半夜也要為客戶接機或隨時安排應酬,手機24小時開著,使用頻率非常高。“手機電池本來能用3天,可我每天得換一次,我把全身心都奉獻給了工作,不斷打進打出的電話讓我感覺生活很充實。”她說。可最近業務量驟減,林璇的電話寥寥,原來暗自慶幸能睡個安穩覺的她卻感到極不適應,反倒開始失眠、坐立不安。在別人的手機鈴聲響起時,她會條件反射地拿起自己的手機。

心理診斷:林璇患了典型的“手機依賴症”,這種新型的心理疾病,特別好發於工作、生活節奏快的白領人群中的女性。這部分人群的生理、身體狀態尚未完全穩定,卻要兼顧感情、家庭、事業等多重角色,易受生活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心境受累。她們事業心重、工作責任感強,在日常生活中手機使用頻率極高,不知不覺中手機已成為其生活甚至身體的一部分。在來電數量突然減少或手機丟失情況下,通常會出現煩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抑鬱、不自信等相關症狀。隨著的社會節奏的加快,這種心理不適應狀況呈現增多趨勢。

專家處方:不要對“手機依賴症”有心理負擔,這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它只是人們經常使用手機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問題的關鍵在於白領女性要多愛惜自己,為自己營造這個年齡應有的“綠色生活”,如郊遊、健身、看書、聽音樂等。要以平和心態接受工作變化,適應生活中的新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他人交流,說出你的煩惱,借鑑較少使用手機者的生活安排,分散對手機的注意力,並適時給與自己“沒有手機打擾的日子真好”的心理暗示。

手機依賴症 學生挑戰"手機依賴症" 棄機不用
【案例2】

羅爽年已不惑,從事藥品行銷多年。“我是風箏,手機是遙控我的線……”羅爽戲稱。他的手機利用率極高,幾乎每隔一小會兒就會有電話打進來,不是老闆交代事兒,就是客戶間聯絡,他也因此習慣了這種手機聯繫的繁忙。可是最近他申請的年假批下來後,他卻發現自己並不能安心休息或旅遊,因為以前整天響個不停的手機鈴聲沒有了。他覺得自己仿佛與外界失去了聯繫,擔心公司的變動自己不能及時知道,又怕誤了什麼業務……他一會兒就忍不住拿出手機看看,擔心鈴聲響了沒聽見,原來渴望寧靜的羅爽變得整天焦慮不安。

心理診斷:中年男人家庭、事業一肩挑,又面臨著新人輩出的競爭危機,心理壓力正是最大的時期。另外,羅爽的性格中應該有孤僻、相對缺乏自信的成分,這兩個原因造成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中年男人是手機依賴症“青睞”的對象。這些人有的希望通過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繫,使自己不被社會遺忘;有的希望通過手機在同事和上司面前維持高效率工作的形象。手機依賴症者還表現為明明幾步路就可以走到的地方,卻不願直面交流,只想打手機解決問題;等人的時候不斷地打手機問對方走到了哪裡等。

專家處方:一方面,要認識到手機依賴症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另一方面要知道克服這些症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與別人進行積極的面對面的交談。現代社會中負重的中年男人們要善於肯定自己,時時提醒自己以經歷、經驗、資源等優勢樹立自信。尤其在商界,培養從容淡定、遊刃有餘的強者之風非常關鍵。正視手機在工作中的位置——它除了提供信息源外,對事業成功並無決定意義。

同時,對於患上“手機依賴症”的羅爽們來說,治療的最好藥物也許就是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不但利於人際關係的健康溝通,也可緩解失去工作訊息來源的緊張情緒,克服對手機的心理依賴。

手機依賴症 警惕手機依賴症
【案例3】

手機依賴之風也吹進了校園。高一男生常笑說:“如果有一天不帶手機,我就會覺得身上缺少點什麼似的,我的同學大部分都這樣……”據調查,學生主要依賴的是手機的收發信息功能。常笑說:“在手機簡訊里,我們擁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誰也管不著的‘自治區’。哪怕上著課,我也忍不住拿出手機悄悄看一眼有沒有信息發過來……”

心理診斷:強烈關注簡訊也是手機依賴症的一種表現,和以上兩種情況不同,它的侵犯對象主要是學生,學生們對手機的依賴主要緣於追隨溝通潮流的心理。青少年正處於思想、行為趨向完善的關鍵階段,愛時尚,容易被潮流左右,符合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徵。現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學習壓力又大,加之父母對他們的限制較多,不放心他們太多接觸社會,所以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機會相應減少。而他們溝通的願望又日趨強烈,這種矛盾促成了更多人機界面的交流。但如果手機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對他們的人格完善和集中學習注意力有害無益。

專家處方: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家長要提醒孩子不要帶手機到學校;老師和家長要在尊重和理解學生對手機依賴行為的前提下,教育他們盲目追隨潮流只能給學習和人格帶來負面影響;學生自身也要學會自我控制,懂得要適時、適度享受高科技給現代學生生活帶來的便利,明確什麼時候可以使用,什麼時候不該使用;去學校不帶手機、給自己限定每天開機的時間;同學間也應相互鼓勵運用健康直接的方式交流思想。

依賴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