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經脈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為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始發經,聯繫的臟腑器官有胃、喉嚨和氣管,屬肺,絡大腸,在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左右各十一個腧穴。

正文

手太陰經脈

經脈循行

原文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1)下絡大腸,還循胃口(2),上膈屬肺。從肺系(3),橫出腋下,下循臑內(4)行少陰(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內(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魚,循魚際(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靈樞·經脈》)

注釋

(1)中焦--宋·王維一《銅入腧穴針灸圖經》註:“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於肺”。
(2)胃口——《銅人》註:“胃口,謂胃之上口,賚門之位也。”
(3)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註:“謂喉嚨也。”喉嚨,兼指氣管而言。系,系帶、懸系的意思。
(4)臑內--臑音鬧。指上臂。屈側稱臑內,當肱二頭肌部;伸側稱臑外,當肱三頭肌部。
(5)少陰——此處指手少陰心經。
(6)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
(7)臂內——臂,指前臂;內,指內側,即掌側。
(8)上骨——“臂之上骨”指橈骨。
(9)廉——指側邊而言。
(10)寸口——腕後橈動脈搏動處。
(11)魚,魚際--“魚”或稱“手魚”,今稱“大魚際”,“魚際”即指魚的邊緣部分。

語釋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胃部,向下絡於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於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雲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脈:從腕後(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經脈病候

原文

是動則病(1),風寒: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則交兩手而瞀(3),此為臂厥(4)。
是主肺所生病者(5):咳,上氣,喘喝(6),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7)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8);氣虛(9)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10)。(《靈樞.經脈》)

注釋

(1)是動則病--張景岳《類經》註:“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指這一經脈發生異常變化就可能出現有關病症。
(2)缺盆——指鎖骨上窩部。缺盆中,包括喉嚨部分。
(3)瞀——音茂。指心胸悶亂,視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經脈所過發生氣血阻逆的見症。
(5)是主肺所生病者--指這一經脈(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6)喘喝——氣喘聲粗。“喝”或誤作“渴”。
(7)氣盛——指實症、陽症,與氣虛相對而言。
(8)欠——指呵氣。《太素》楊上善註:“陰陽之氣,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確切。
(9)氣虛——指虛症、陰症,與氣盛相對而言。
(10)溺色變--溺,讀作尿。小便顏色異常。

語釋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肺部脹滿,膨膨氣喘、咳嗽,鎖骨上窩“缺盆”內(包括喉嚨部分)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手,感到胸部煩悶,視覺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咳嗽,氣上逆而不平,喘息氣粗,心煩不安,胸部滿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邊(經脈所過處)疫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
本經氣盛有餘的實症,多見肩背疼痛,感冒風寒自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口鼻噓氣;本經氣虛不足的虛證,多見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顏色異常。

手太陰經經穴

中府(肺募穴),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合穴),孔最(),列缺(絡穴),經渠(經穴),太淵(輸穴原穴),魚際(),少商()。

配圖

手太陰經脈循行手太陰經脈循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