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迪安·臘斯克

戴維·迪安·臘斯克

戴維·迪安·臘斯克(David Dean Rusk,1909年2月9日 - 1994年12月20日),美國教授、政治家,美國民主黨人,曾任美國國務卿(1961年-1969年)。

基本信息

早期生活

臘斯克出生於喬治亞州切羅基縣的一個救濟農場,在亞特蘭大公立學校接受教育。1925年高中畢業後,臘斯克在亞特蘭大做了兩年律師,後進入戴維森學院學習。1933年,臘斯克獲得羅茲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深造。
1934年至1940年,臘斯克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米爾斯學院任教。1940年,臘斯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法律學位。
1937年6月9日,臘斯克與維吉尼亞·福伊西結婚,婚後育有三個孩子。

職業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臘斯克加入步兵,成為後備上尉,在中緬印戰區擔任非作戰軍官。戰爭結束時,臘斯克已是上校軍校。

回到美國後,臘斯克在美國戰爭部短期任職。1945年2月,臘斯克進入美國國務院,負責聯合國相關事務工作。1949年,臘斯克被任命為美國副助理國務卿。1950年,臘斯克成為分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在美國決定涉入韓戰的決策過程中發揮重要影響。臘斯克是一個謹慎的外交家,習慣尋求國際支持。
1950年至1961年,臘斯克是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會成員,1952年接替切斯特·L·巴納德出任基金會主席。

國務卿

1960年12月12日,美國民主黨當選總統約翰·F·甘迺迪任命臘斯克為國務卿,1961年1月宣誓就職。
作為國務卿,臘斯克贊成使用軍事行動來與共產主義鬥爭。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臘斯克支持進行外交努力。在任期早期,臘斯克對美國干涉越南事務表示強烈懷疑[5],但其在公開場合對越南戰爭中美軍行動的辯護又使之成為反戰人士的目標。除了反對共產主義外,臘斯克繼續實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理念援助開發中國家,並支持低關稅政策以促進全球貿易發展。
在自傳中,臘斯克回憶與甘迺迪總統關係並不好,幾次提交辭職申請,但都被退回。約翰·F·甘迺迪遇襲後,臘斯克向新總統林登·B·詹森提交辭職申請。詹森挽留了臘斯克,兩人還成為好友。
1966年2月,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命令所有美軍離開法國。詹森總統令臘斯克向戴高樂詢問是否埋葬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遺體也必須離開[6],臘斯克在後來的自傳中回憶說戴高樂並未予以回應。
1967年,臘斯克再次提出辭呈,原因是其女佩吉計畫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名黑人工作人員蓋伊·史密斯成婚,但詹森總統沒有批准。

退休時期

1969年,臘斯克獲得西爾韋納斯·塞耶獎和總統自由勳章。
1970年至1984年,臘斯克在喬治亞州阿森斯的喬治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國際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