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李[美國物理學家]

戴維·李[美國物理學家]
戴維·李[美國物理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維·莫里斯·李(David Morris Lee,1931年1月20日紐約州拉伊),美國物理學家,199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信息

人物貢獻

1996年物理獎授予戴維.李(DavidM.lee)(美國)、羅伯特.里查森(RobertC.Richardson)(美國)、道格拉斯.奧謝羅夫(DouglasD.Sheriff)(美國),以表彰他們對氦-3超流性的發現。

與正常流體不同,超流氦不隨容器的轉動而轉動,但可以產生大量渦鏇,和為渦鏇線。渦鏇線互相排斥並形成六角排列結構,超流體繞著渦鏇線的核心轉動,這種轉動是量子化的,與原子核外的電子軌道類似。在不同的溫度、轉速和磁場條件下,氦-3中會出現幾種渦鏇線。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量子效應通常會被原子的無規桂熱運動所掩蓋,但是在超低溫下,這些效應可以被觀察到。一個壯觀的例子就是氦-3的超流性——這一個現象導致對量子物理的更深入理解。

在由三位科學家設計並建成的低溫衡器中,利用玻氏法,把桓鍪⒂瀉?3的容器冷卻到大約2Mk。當氦-3被穩恆緩慢地壓縮時,其內部壓強被測量下來。隨著氦-3體積縮小及隨後增大,他們觀測到壓強曲線斜率有微小變化以及出現小扭折。這些觀察結果是氦-3相變為超流體的最出證據。兩個超流體的相——"A"相和"B"相被發現了。

研究成果

在自然界,存在著3He和4He兩種同位素。4He的原子核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稱為玻色子;而3He只有一個中子,稱為費米子。20年代30年代末期,卡皮查發現4He的超流動性。朗道從理論上解釋了這種現象,他認為當溫度在絕對溫度2.17K時,4He原子發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成為超流體,而像3He這樣的費米子即使在最低能量下也不能發生凝聚,所以不可能發生超流動現象。金屬的超導理論(BCS理論)的提出使得人們認為在極低溫度下3He也可能會形成超流體。但是人們一直未能在實驗上發現3He的超流動性。20世紀70年代,戴維·李領導的康奈爾低溫小組首次發現了3He的超流動性,不久,其它的研究小組也證實了他們的發現。

3He超流體的發現在天體物理學上有著奇特的套用。人們使用相變產生的3He超流體來驗證關於在宇宙中如何形成所謂宇宙弦的理論。研究小組用中微子引起的核反應局部快速加熱超流體3He,當它們重新冷卻後,會形成一些渦鏇球。這些渦鏇球就相當於宇宙弦。這個結果雖然不能作為宇宙弦存在的證據,但是可以認為是對3He流體渦鏇形成的理論的驗證。3He超流體的發現不僅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在此發現過程中所使用的核磁共振的方法,開創了用核磁共振技術進行斷層檢驗的先河,今天核磁共振斷層檢驗已發展成為醫療診斷的普遍手段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