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精文化

戲精文化

戲精文化,網路新詞,指存在於社交網路[網際網路概念名詞]當中,與偶像文化相關的戲精[網路用語]現象。在社交化的今天,明星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冬粉、路人、段子手的瘋狂表演,並形成一種文化現象。無論哪種戲精,都存在輸出個人意見和情感、塑造形象的需求,而選擇進行某種社交表演。

基本信息

釋義

戲精文化戲精文化
作為網路流行語彙,“戲精”指的是善於表演的人,衍生出某個人“戲很多”、很愛“加戲”等話語。

與其他流行語一樣,“戲精”有很強的普適性和概括性,《第一財經周刊》就曾總結過生活中的“大胃戲精”、“朋友圈戲精”、“美食戲精”等現象,犀利地調侃了“愛演”的普通人。

而隨著發展,“戲精”更多見於冬粉群體(即網上常說的“飯圈”)掐架時,用作吐槽彼此存在感過剩的由頭。我們要討論的“戲精”現象,也主要是社交網路當中,與偶像文化相關的這一支。冬粉們的言論和行為一旦過了某條界限,戳中了觀者的尬點,都難免會被吐槽為“戲精”。

出處

來自作者顓頊文章。文章從2017年10月第一心崩事件——鹿晗冬粉脫粉——切入,討論戲精文化與社交媒體化、後台前台化、話語圈層化的關聯。死忠粉那響遏行雲的尖叫、哀嚎“對於冬粉群體而言是真真切切的心聲,在路人眼裡看來,卻成了一種情緒過激的‘戲精’表演”……不同圈層的人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給自足。”

表現

戲精文化戲精文化
1、明星戀情公布,可謂是一個“戲精”井噴的時間節點。

目之所及的各大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微博評論、歌單評論乃至淘寶的搜尋頁面,都被徹底攻陷。這讓人不由感嘆,有人的地方,就有心態崩塌的冬粉。

“戲精”程度再加重,就變成了情緒失控的表達。冬粉對偶像固然是情真意切,但若以路人視角冷眼旁觀,冬粉的代入感之強卻著實令路人費解。

2、在以往的娛樂事件里,冬粉對圈裡明星關係和明爭暗鬥故事的揣測,同樣成了“戲精”表現之一。無論是錄製節目還是出席活動,明星們眼珠子一轉、嘴角一動的微表情,都能被截圖拆解甚至後期配音,被冬粉們強行“加戲”。

3、借勢戲精:蹭熱點的品牌和段子手們

給自己“加戲”的不只冬粉,還有品牌方和段子手。就像“我們”體引發了品牌的集體借勢狂歡,鹿晗和關曉彤的曬恩愛微博一出,行銷語體又有了新姿勢,滿屏都是“大家好,介紹一下”的拉CP造句狂--眾人加戲熱度高,這個普普通通的句式就這樣闖入了微博熱搜。

不甘示弱的段子手們也充分演繹了“這一次我們都是編劇”的真諦,編出了與時俱進的“詐欺簡訊”:對於蹭熱點的品牌和段子手而言,“戲精”的帽子是一種自帶喜劇效果的流量。在這樣一個處處是戲碼的大舞台下,如果他們不隨大流塗抹小丑油彩樂一把,就白白放過了收割關注的絕佳時機。

成因

戲精文化戲精文化
1、社交中慣在的表演動機

戈夫曼將日常生活類比為戲劇,社會生活中的人好比戲劇中的演員。表演即是一種輸出自我形象的表達,是“為了使他人按照我們的願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們在對外輸出表達的同時,也在別人的反饋中反觀自身。根據庫利所提出的“鏡中我”的理論,每個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每個人都會想像自己在別人那裡展示的形象,在調整中產生對自己的認知,並依此行事。

生活當中的“戲精”也好,給自己加戲的冬粉也罷,都存在輸出個人意見和情感、塑造形象的需求,而選擇進行某種社交表演。

因為自己是鐵桿冬粉,當偶像有爆炸性新聞出現,自己也會順勢成為熟人圈中的焦點。不管是歇斯底里的剖白還是自我打趣的玩笑,都是在“鐵桿冬粉”身份下進行的表達。

2、冬粉的情感投射和“入局心理”

提到冬粉要如此急切地輸出自我意見與情感的原因,這還得回到偶像——冬粉文化中去尋找答案。簡單來說,所有給自己加的戲,都是為了證明螢幕上的這個人與我有關。

在關注偶像的一舉一動時,冬粉們投射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預設,就如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所說:“世界太大,人和人的距離太遠,遠到每一點關係都彌足珍貴。

我們內心的情感無處寄託,只好送給素不相識的偶像。把他捧到無限高,就好像我們自己也放大了一樣;幫他實現夢想,就好像我們自己的價值也實現了一樣。”

一種冬粉養成遊戲的“入局心理”。在這種陪伴式的觀看與投餵中,冬粉的參與感也在節節拔升,獲得了得以支撐自身的信念,由此構建了自我認同的烏托邦

偶像在接受這種追捧熱度帶來的種種利好之時,也承受著冬粉一併投射的認知期待。比如,日韓偶像產業就有“戀愛禁止”的規則或潛在規則。
不同於“演員”或“歌手”,發端於日韓的“偶像”賣的是一種積極形象。正因這種人為設定的形象完美(且單身),冬粉才能對著他們“做夢”。

就在這種“入局心理”的驅使下,冬粉的過度自我腦補使其踏上了“戲精”之路。原本是單向的愛慕,在幻想中卻可以自動補足劇情。小到“同人文”的連載,大到鋪天蓋地的應援,都是這種腦補的外化表現。吃瓜民眾逐漸習以為常的,也都是這些愛慕式表達。

然而,當偶像與“我”的關聯不再如往昔一樣穩固,“戲精”就可能展現出罕見的悲情一面。如此次事件,本將男性偶像“占為己有”的冬粉發現愛豆脫單,由此產生了劇烈的情緒波動,入戲太深,也就成為了招致路人不解的“戲精”。

3、“前台”、“後台”界限崩塌

談論“戲精”文化,除了偶像與冬粉的互動本身,“戲精”文化所處的網際網路環境也應當被納入討論範圍。

戈夫曼將社會行為區分為“前台”和“後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面對公眾和面對親密的人時,行為選擇是不相同的。而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梅羅維茨認為電子媒介使得社會情境相互交叉,“前台”、“後台”界限模糊,原本依賴於情境的角色設定也隨之改變。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台,建立了冬粉與偶像接觸的更為直接的途徑。明星可以隨時通過微博分享自己的作品、生活記錄,乃至私人情感。無論是否有中間商賺差價,明星的私人生活總被津津樂道。

梅羅維茨在研究中發現,當時政治家傾向於扮演幽默、謙和、接近日常的角色,來提高支持度。類似的,這種日常化的分享,也是明星構建親和人設形象的良好途徑。

社交分享拉近了冬粉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也模糊了偶像台前台後的界限。“私人情感生活與冬粉有何關聯”的論點,在這種情況下未免存疑。公私界限實則被消弭,是否“有關”的邊界,早已模糊。換句話說,既然情感話題已被呈現在台前,那么與之匹配的各種討論和表達,也該有存在的空間。

4、愈發明顯的圈層化現象

話說回來,路人會有不解和吐槽,其實也是因為日益分化的圈層話語。每一個小眾圈層中都有一群執著的冬粉,而這個圈層之外的人很難理解他們,也不想理解他們。

那些鋪天蓋地的脫粉宣言甚至回踩控訴,對於冬粉群體而言是真真切切的心聲,在路人眼裡看來,卻成了一種情緒過激的“戲精”表演。

往小了說,這樣的理解隔閡發生在每一個冬粉圈層中:我get不到你家愛豆的美,你也聽不進我的安利,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給自足。

而如果往大了看,當代人似乎越來越難以容忍不同的觀點,做不到無視,就往那些難以理解的表達貼上一個diss標籤,一言以蔽之--“戲精”。

若回看這一場“大戲”,社互動動中的表演與表達訴求是其中動機,冬粉寄托在偶像身上的情感投射並由此產生的“入局心理”成為了催化劑,加之社交平台的表達渠道和互動情境,以及日益明顯的圈層化現象……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冬粉們的“表演”難得一見地被拔高,成為與偶像新聞相提並論的輿論奇景。

當話題熱潮襲來,參與其中的我們已很難分清誰是當局者,卻也不甘心只是做路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