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物資

戰略物資是對國計民生和國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質資料。包括主要的工業產品、農產品和礦產品。按加工深度,可分為原料、材料、半成品和製成品。

戰略物資

戰略物資是對國計民生和國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質資料。包括主要的工業產品、農產品和礦產品。按加工深度,可分為原料、材料、半成品和製成品。

戰略物資概念始見於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許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從擴軍備戰的需要出發,積極儲備或控制石油等重要物資,從而逐步形成了戰略物資的概念。最初,戰略物資專指用於製造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的原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確定戰略物資的著眼點已不局限于軍事方面,而是基於國民經濟的總體需要,因而戰略物資的種類不斷增加,範圍不斷擴大。

戰略物資對於國計民生和國防具有重要意義。如鋼鐵是現代工業國防工業的主要材料,有色金屬對於國防工業至關重要,稀有金屬與航空航天原子能電子等尖端工業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各種戰略物資的具體作用,隨著經濟。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有人預言,鈦將成為用僅次於鐵和鋁的第三代金屬,鋰將成為21世紀的“能源金屬”,稀土將成為強磁超導材料,等等。

世界各國因資源狀況、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軍事戰略不同,戰略物資的選定標準和具體分類也不盡相同。但從總體上看,確定戰略物資一般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重要的物資要列人;二是本國資源和生產能力情況,蘊藏量少。產量低。依賴國外供應可靠性差的物資要列人;三是本國科技水平和工業生產水平,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一般把稀有金屬等確定為戰略物資。蘇聯把對國計民生有特殊重要性的礦產原料。燃料、化工產品和農產品統統列人戰略物資,而不論其來源狀況如何。美國

《1979年重要戰略材料儲備法》規定,計有62類93個品種,其中工、礦產品80種,農畜產品13種;礦產品中有13種完全依賴進口,23種一半以上依賴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由於資源豐富,加之在戰前幾個五年計畫期間建立了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重工業,所以基本保障了軍工生產對原材料的需要。法西斯德國本國戰略物資缺乏,依靠從被占領國掠奪多種原料進行軍工生產,後來其原料來源被切斷,軍工生產便難以為繼,這是導致其經濟崩潰和徹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級大國為爭奪和控制戰略物資,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中國地大物博,戰略物資豐富。以有色金屬為例,已探明儲量的有50餘種,其中。稀土等均居世界前列。為了保障戰略物資供應,中國從50年代開始建立國家戰略物資儲備體系,並不斷在實踐中予以完善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