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朝

戒日王朝是公元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戒日王朝

正文

公元 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王朝的建立 7 世紀初北印度陷於政治分裂,出現兩大敵對的政治聯盟。曷利沙的普西亞布蒂王朝與曲女城的穆克里王朝聯姻結盟,對抗孟加拉的高達族國王設賞迦與摩臘婆王提婆笈多的聯盟。606年,曷利沙大臣般底擁立曷利沙·伐彈那(即戒日王喜增),號屍羅阿迭多。戒日王即位後,與迦摩縷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結盟,收復曲女城。612年,曲女城與曷利沙正式合併為戒日王國(即羯若鞠羯國)。
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乾失敗,從此放棄征服南印度的企圖。636年以後,征服孟加拉、比哈爾和包括戈康達在內的奧里薩,建立對摩揭陀的統治。
土地制度 戒日王朝時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後確立的時期。國王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還賜封給寺院、官吏、王公貴族以采邑。封建賜地分為兩類:一類稱作“阿格拉哈拉”和“梵分”或“梵封”,即豁免國家賦稅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賜贈給高級婆羅門、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廟、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類是封賜給世俗高級官僚貴族、作為俸祿或服務報酬的職田或祿田份地。被封賜的村社變成新興封建領主的私有領地,賜地文書規定,國家的官吏和軍隊不得進入,原來由國家直接管轄和控制的自由農民已經淪為向封建領主交租納稅、受其管轄的封建依附農民。封建采邑製得以確立。
國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權削弱,促使封建領主脫離中央權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實際上只是依靠封建紐帶聯繫起來的許多封建小國的結合體(全國有30餘個半獨立的藩國),缺乏統一的政治經濟基礎。
政治統治 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肅”的等級制官僚機構。中央政府由大臣會議輔佐戒日王進行統治。戒日王雖以“文治、仁政”聞名於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嚴酷。他經常巡視全國各地,意在對地方封建勢力實行籠絡和妥協的政策。他重視利用宗教進行封建統治,傾向於大乘佛教,並支持中國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動。在位40餘年中,在缽羅耶迦舉行過六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採取佛教與印度教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當時占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
經濟情況 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地出現“稼穡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與對外貿易有密切聯繫的城市工商業仍繼續保持繁榮,但恆河流域許多古城的工商業和貨幣經濟更加蕭條,出現"城少居人"的冷落景象,反映印度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經濟的閉塞性特點。種姓制度方面也發生顯著變化(見印度種姓制度)。
玄奘訪印促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了解。641~647年,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團訪印,從而開始了兩國政治上的接觸,為印中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的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647年,戒日王逝世,國中大亂,宰相阿羅那順篡位,戒日王朝即告瓦解。北印度表面上的短暫統一宣告結束。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