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

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約320~540)。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笈多王朝

正文

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約320~540)。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笈多王朝的興衰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320~約330在位)據華氏城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海護王,約330~約380在位)以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乾東部,直抵帕拉瓦王國首都建志。他以文治武功著稱於世。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約380~約415在位)利用與德乾的瓦卡塔卡王國聯姻結盟,征服烏闍衍那的塞種州長國,奪取馬爾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爾外,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並擁有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沿岸港口開展對外貿易的權利。他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實行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獎勵學術文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鳩摩羅·笈多一世(約415~455在位)時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間(455~467),噠人首次南侵笈多印度,他調集兵力擊退敵人,保衛印度免於滅亡。但佛陀·笈多以後(約500)發生經濟危機,中央政權削弱,各地封臣叛離中央,國家陷於分裂,噠王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捲土重來,吞併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
封建制度的確立 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在德里豎立的鐫刻著旃陀羅·笈多二世的軍功銘文的鐵柱,重6.5噸、高7.25米,含鐵97%,迄今未鏽蝕;紡織技術極高的平紋細棉布大量銷售國內外;造船業很發達,能建造載 200人的大型多槳海船,並利用季風在海上航行。對外貿易比較活躍。輸出的有紡織品、象牙製品、珍珠首飾、胡椒香料、靛青染料和珍異禽獸等。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化。笈多王朝時期國王賜給官吏、貴族、寺院的封地逐漸演變為世襲的私有領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由於封建采邑內的村社土地所有權被剝奪,原來的村社自由農民淪為封地領有者的依附農民,即法顯在《佛國記》中所提到的“民戶”。封地領有者也逐漸演變成被稱為“薩曼塔”等的封建領主階級。封建制剝削關係代替了奴隸制。領有封建采邑的官吏、貴族除擁有封地上的封建地租剝削權利外,還掌握封建領地上的行政管轄權,以及對封建依附農民的司法、民政等權力。封地領有者往往將君主封賜的領地再分封賞賜給自己的臣屬。封地的層層再分封形成等級制的附庸臣屬關係。在封建化的過程中,印度的種姓制度也發生變化。原屬吠舍下層的村社自由農民地位下降,與首陀羅日益接近。他們與首陀羅和不可接觸者是封建依附農民的主要來源。
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
此外,笈多王朝時期,在文學、藝術、哲學、政治、建築等多種學科中出現了著名的學者和有價值的作品;在天文、醫藥、數學、冶金和建築等方面都有成就。
在超日王時期,中國高僧法顯遊歷印度,著有《佛國記》(原名《歷游天竺記傳》),為研究南亞及東南亞的史地提供了重要資料。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時來到中國。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就是 468年在建康(今中國南京)去世的。

配圖

笈多王朝笈多王朝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