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靜的故鄉

《我寧靜的故鄉》 是由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魯勃佐夫寫的一首詩歌。

基本信息

【名稱】《我寧靜的故鄉》
【年代】現代
【作者】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魯勃佐夫
【譯者】王守仁
【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我寧靜的故鄉——給B·別洛夫
我寧靜的故鄉啊!
小河、柳樹、夜鶯、……
母親就安葬在這裡——
那時我還是個孩童。
“請問哪兒是墳場?
我母親埋葬在哪裡?”
鄉親們輕聲回答我:
“那邊河岸就是墓地。”
鄉親們輕聲地回答了我,
一隊大車悄然無聲地駛去。
只見那瘋長著的野草
在教堂圓頂上盤踞。
水潭變成沼澤,
那正是我當年喜歡游泳的地方……
寧靜的故鄉啊,
我什麼也沒有遺忘!
周圍依然是蔥綠的草原,
學校換了新的木板籬柵。
我真想再棲落在這裡,
象那悠閒的烏鴉。
啊,故鄉這木頭建造的學校!……
到我再離去的時候,
那霧茫茫的小河
就會在我背後不停地奔流。
這兒的農舍,這兒的烏雲,
這兒即將來臨的雷鳴,
都跟我永遠聯繫在一起,
燃起我火熱的深情。

作品鑑賞

寧靜,這是魯勃佐夫抒情詩中最有特色的意境。《我寧靜的故鄉》抒情主人公重返故鄉,他最深的感受是故鄉的安謐溫馨——“我寧靜的故鄉啊!”他帶著對故鄉景物的眷戀之情,流連於小河、柳樹、水潭,懷著物是人非的縷縷惆悵,憶及長眠於此的母親。童年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記得母親的可親,卻忘了母親埋在何處。像是怕驚擾母親,鄉親們答話都是輕聲細語的,連大車駛過也悄然無聲,更增添了故鄉的寧靜平和。只有教堂圓頂上復蓋的野草默默暗示了時光悠悠。童年的記憶又是清晰的,他什麼都沒有忘記,游泳的地方,蔥綠的草地、木頭建造的學校,這,一切都喚起他的童趣,重溫那段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以想像,當抒情主人公再離去的時候,那縈繞心頭的離愁別緒不會不象“那條霧茫茫的小河”不斷地隨他奔流,而對故鄉的依戀和深情也將永遠伴隨著他,成為他生命的源泉。這首詩流溢著恬靜溫和的詩情,明朗清新中摻有一點感傷,樸實平淡中留有一點餘韻。與這首詩相似的還有一首《故鄉之夜》,似乎可以為詩人追求寧靜的境界作出某種註解。那首詩更是著力抒寫故鄉的寂靜,“靜得仿佛是這兒的自然/從來沒經歷過些許震動”,“靜得仿佛是今後的生活/永遠不會再發生震動”。這種對靜的極致抒寫,反襯出抒情主人公內心從未得到過平靜。人生多災多難,息有厄運震動心靈,總有清醒的哀愁籠罩大地,所以他才如此渴望寧靜,特別懷念故鄉的寧靜。

作者簡介

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魯勃佐夫(1936—1971),蘇聯俄羅斯詩人。出生在農村,父親在衛國戰爭中犧牲,母親也很早病逝。他6歲就成了孤兒,在保育院生活。不幸的往昔、母親、戰爭、大自然和故鄉在他的心靈刻下不可磨滅的印痕,構成他抒情詩的優郁基調。他畢業於一所技術學枝,在漁船上做過司爐工,到北海艦隊當過水兵,服役期間寫詩發表在部隊的刊物上。1959年復員,在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當工人,積極參加廠內外文學社團活動。1962年以後不斷發表詩作,遂成為蘇聯詩歌界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悄聲細語”派的主要詩人。1962年考入莫斯科高爾基文學院,因嗜酒成疾。延擱至1969年函授畢業。他個人的戀愛與婚姻多頗不幸。早年相愛的姑娘在他當兵時嫁了別人。他曾與一女子結婚,但因志趣不同,難以和睦生活,乃至離異。後來同居的女友喜歡詩歌,也會寫詩,但脾氣暴戾。1971年1月他倆在一次酒後激烈的爭吵中,未婚妻把他殺害了。其時他年僅35歲。他生前出版的詩集有《抒情詩》(1965)、《田野之星》(1967)、《心靈保留著》(1969)、《松濤迴蕩》(1970)。去世後出版的詩集是《最後的輪船》(1973)、《抒情詩選》(1974)、《車前草》(1976)、《詩抄》(1977)等。他以抒情短詩著稱,筆觸細膩,格調清新委婉,於平淡常見的事物中發見詩意,善於捕捉瞬間的內心感受。回憶往昔、眷戀故里、懷念母親、描寫大自然以及人的生死、愛情等等都成為他抒情的主要題材,並使景情交融。他的詩風純淨、優美、婉約、自然。他被看作是“農村的歌手”葉賽寧的繼承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