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吟》

《故鄉吟》

《故鄉吟》是由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作詩歌。《故鄉吟》以第一人稱“我”為中心,傾訴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對故鄉的嚮往。在某種意義上,這雖然是一首情詩,訴說著詩人的“失戀”之苦,但與一般感傷、浮泛的情詩迥然不同,詩人沒有止於訴說個人的痛苦,也沒有過多地宣洩情緒,而是在一種“平靜的回憶”中,在“痛定思痛”中,結合了對故鄉的熱愛,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

作品信息

【名稱】《故鄉吟
【作者】荷爾德林
【國家】德國
【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故 鄉 吟
船夫快活的回到平靜的內河,
他從遙遠的海上歸來,如果他有收穫。
我也會這樣回到故鄉,要是我
收穫的財產多如痛苦。
你們,哺育過我的可敬的兩岸啊,
能否答應解除我愛的煩惱?
你們,我孩提時玩耍過的樹林,要是我
回來,能否答應再給我寧靜?
在清涼的小溪邊,我看過水波激盪,
在大河之旁,我望著船兒駛航,
我就要重返舊地!你們,守護過我的
親愛的山峰,還有故鄉的
令人起敬的安全的疆界。母親的屋子
乃至兄弟姐妹們親愛的擁抱,
我就要向你們致候,你們的擁抱
像是繃帶,會治癒我的心病。
你們舊情如故。但我知道,我知道
愛的煩惱不會那么快痊癒,
世人所唱的撫慰人的搖籃曲
沒有一首唱出我內心的痛苦。
因為諸神賜給我們天國的火種,
也賜給我們神聖的痛苦,
因而就讓它存在吧。我仿佛是
大地的一個孩子,生來有愛,也有痛苦。

作品鑑賞

以“我”的口吻,展開內心的獨白,在抒情詩中是最常見的方式。《故鄉吟》以第一人稱“我”為中心,傾訴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對故鄉的嚮往。在某種意義上,這雖然是一首情詩,訴說著詩人的“失戀”之苦,但與一般感傷、浮泛的情詩迥然不同,詩人沒有止於訴說個人的痛苦,也沒有過多地宣洩情緒,而是在一種“平靜的回憶”中,在“痛定思痛”中,結合了對故鄉的熱愛,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詩人如何展開自己的情感空間,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為開闊、深沉,是講解此詩的重點。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我”為中心,但詩人卻從收穫後返回河邊的船夫寫起,接著才引出了背負著痛苦回鄉的自己,這種寫法有點類似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在“船夫”與“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為一種收穫,一筆財寶。在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僅有了某種具體的可感性──“財寶”會給人沉甸甸的感覺,詩人也藉此表達了他對“痛苦”的獨特理解: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種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種珍貴的經驗。在這一段中,詩人迴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營造出了一種凝重、深遠的抒情氛圍。
在下面的詩行中,詩人正面展開了對故鄉的詠嘆。在他的筆下,故鄉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開的自然,也與詩人記憶中的童年、少年經驗相關,它們迎接著詩人的歸來,撫慰了他心頭的傷痛。在這一段詠嘆中,詩人運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問句──“你們能治癒愛的痛苦?”“你們會答應再給我安寧?”──追問故鄉能否接納他的歸來;繼而是排比句──“在清涼的溪邊,我曾看水波嬉戲,在大河邊,我曾看船隻駛過”──展開對往昔的回憶;最後,還有感嘆句──“永葆忠實的你們”──抒發對故鄉同胞的感激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詩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樣,一波又一波推進,展開了一個豐富的情感空間。
然而,就在故鄉展開雙臂,擁抱“我”的一刻,詩人的語調又發生了陡轉,“可是,我知道,我知道,愛情的痛苦,不會很快就治好”,剛才對故鄉的呼喚,被一種深深的質疑替代,故鄉接納了“我”,但並不能真正驅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樣展開的詩行在這裡發生了逆流、迴旋,清醒的、思辨的語調與前面詠嘆的語調,形成了反差,進一步強化了“痛苦”的。在最後一節,關於“痛苦”的思辨被引向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問,詩人的語調又一次變得昂揚。塵世之間人的痛苦,人與故鄉之間的距離,也被轉化成神與人之間饋贈與接納。愛的“痛苦”源於天神的安排,它不能泯除,因為“痛苦”與“愛”一樣,都是一個“凡人”真實的生命本質。詩歌的結尾──“因此,讓它存在吧。我是個凡人;生出來就是要去愛,去受痛苦”──有一種箴言的力量,讓前面洶湧流動的情感突然凝固,獲得了一種人生的造型。在“凡人”與“天神”這一宗教性的結構中,心靈因痛苦而顯得更加高貴。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雖然是一首獨白的情詩,但詩人並沒有沉溺於一己情感宣洩,而是將對故鄉的熱愛,對生命的永恆思考,結合在痛苦的思辨中。在展開方式上,詩人也顯示出高超的控制能力,整飭有序的詩節,配合著內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樣舒緩流淌。雖然,詩人使用了感嘆、疑問等句式,形成一種詠嘆的效果,但一種內省、思辨的聲音也貫穿了始終,中和了情感的強度,這使得此詩張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種辯證的、複雜的張力。在這種張力中,一個豐富而又交錯的情感空間得以展現出來。

作者簡介

荷爾德林,德國詩人。1770年3月20日生於內卡河畔的勞芬,1843年6月7日卒於圖賓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爾布隆修道院學校學習。1788~1793年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神學。1793年起先後在瓦爾特斯豪森、法蘭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維爾和法國的波爾多等地當家庭教師。1798年後,因情場失意,身心交瘁,處於精神分裂狀態,1802年徒步回到故鄉。1804年在霍姆堡當圖書館館員。1807年起精神完全錯亂,生活不能自理。
荷爾德林在蒂賓根神學院學習期間開始創作詩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響,洋溢著革命熱情,多以古典頌歌體的形式謳歌自由、和諧、友誼和大自然。後來的詩歌中,把人道主義思想和對祖國的愛交織在一起,逐漸轉向古希臘的詩歌和自由韻律的形式,藝術上臻於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頌》、《人類頌》、《為祖國而死》、《日落》、《梅農為狄奧提瑪而哀嘆》、《漫遊者》、《返回家鄉》、《愛琴海群島》以及《給大地母親》、《萊茵河》、《懷念》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