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祭典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專項祭奠一年舉行六十多次。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曆3月21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簡介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蒙古族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於1227年病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對成吉思汗的祭奠活動卻在草原上一代一代地進行著。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的各種祭奠活動每年要進行三十多次,而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時間、方式和祭品。過去、由於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所限,加之由於成吉思汗陵是經常流動的,所以每逢祭奠,被稱之為成吉思汗親兵衛隊的達爾扈特人靈包請到高大的楠木靈車上,由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的後代——全身沒有一根雜毛的銀白色馬拉到祭奠之處,擺上供品,並由祝頌人以高亢頓挫的聲調,頌揚成吉思汗的功績。祭奠習慣和方式基本上繼承了成吉思汗的祭天方式,祭奠活動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進行。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1955年,當地政府為了便於祭奠,徵得達爾扈特人和蒙漢同胞的同意,將分散在伊克昭市各旗的成吉思汗畫像、蘇力德、寶劍、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並且把各種祭奠活動適當集中,分別在每年的農曆3月21日、5月15日、8月12日和10月初三共進行4次。每到這一天,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千里跋涉而來,站在這位傳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獻上潔白的哈達,明亮的煉燭,芬芳的香炷,肥壯的整羊,鮮美的牛羊奶,乳黃的酥油,芳醇的馬奶酒等最聖潔的祭品;祭奠由達爾扈待人主持進行。傳統的祭奠儀式是:祭奠者先到牆外正南百步遠的“金柱”,蒙古語稱“阿拉騰嘎都蘇”處繞柱三圈,每日必得99人方止;又到距柱8l弓處向外首灑奶。繞柱後,再繞旁系的大白馬及馬駒;亦用小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木勺舀奶酒揚。繞馬後,再由守陵人員把奶盛在銀碗中扣於馬背,馬受驚騰躍,碗落方止,碗落地後如仍扣著,則要重來。繞柱、繞馬結束後,即開始獻酒。獻酒人跪於殿外。由陵戶從獻酒人壺中將酒倒入二酒盅里,獻酒人用長方盤捧入陵殿、由陵戶接過酒盤置於羊肉上,獻酒人行禮後退出跪於原處。殿外另—陵戶取酒盤,只聽進殿時口中喊:“喔!喔!喔!”將酒取出。倒入一在盅中,再換新酒送給獻酒人捧入。獻酒時,殿外有兩個老陵戶念詞,這些詞無文字記載,也沒有人能夠“破譯”,因而被稱之為“天語”。獻酒畢,進殿跪於祭案前氈上,再獻哈達、獻燈、獻羊、獻香(念祝詞),獻時長跪。獻畢,每人投一塊羊尾肉入案前火盆中,投時仍念祝詞,有的甚至投二次肉。接著就是燒哈達碎片,用大銀杯輪流跪飲燒酒,並跪食羊肉一小塊。整個祭奠過程共用兩小時之多。

人物介紹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GhinggisKhan),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舊部,逐漸恢復實力。約在金大定未建立宮帳,稱汗。與札答闌部札木合等作戰,敗績,史稱十三翼之戰。金承安元年(1196),與汪罕聯兵助金截擊塔塔兒部翰里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魯之官。又隨汪罕與乃蠻部戰,戰後諸部來附,勢力增強。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與汪罕戰勝以札木合為首的蒙古高原十餘部盟軍。滅塔塔兒撕四部,據呼倫貝爾草原,實力大增。三年,被汪罕發兵掩襲,敗退至班朱尼河(呼倫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備,奇襲汪罕牙帳,滅克烈部。次年與乃蠻部決戰,滅乃蠻。六年於翰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忽里台大會,建蒙古國,即大汗位,加號成吉思,頒布札撒,建萬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戶,設札魯忽赤掌行政司法諸事。即位四年(1209),大舉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迫使西夏納女請和。六年,率大軍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華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獻岐國公主請和,乃退兵。十年復以金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為口實,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於六盤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廟號太祖。次年,追上諡號聖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諡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詳細介紹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陵是歷史偉人成吉思汗英靈供奉之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霍洛蘇木,這裡具有獨具一格的成吉思汗傳統祭祀活動。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十三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被稱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227年病逝後,按照當時的習俗實行了秘葬。蒙古族為了紀念自己最傑出的領袖,在漠北高原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即八座可以移動的白色蒙古包),收集成吉思汗遺物供奉在"八白室"中的靈柩內。
成吉思汗祭祀主要是表達對長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祭奠中再現了古老的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諸多富有特色的珍貴祭器則表現了草原民族對大自然和動物的藝術審美觀念。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凡到過鄂爾多斯的客人,沒有不去成吉思汗陵遊覽的。拜謁成吉思汗陵,倘親眼目睹祭典活動,則是件慶幸的事。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祖先,是牧人們心中的神靈。所以,成吉思汗陵祭典活動保留了700多年,至今長盛不衰。成吉思汗祭典,匯集和保留了蒙古族古老而崇高的祭祀方式,其祭祀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已成為我們今天領略古代蒙古族習俗的形象化的資料,並且是蒙古族古代歷史文化中,最珍貴最難得的一份寶貴遺產。

祭典成吉思汗,一年中有30多次。例如:把成吉思汗視為祖先、神靈,祈求保佑,而隨時舉行的奉祭,有人正月到十二月,每月都有固定日期祭典的月祭;有元世祖忽必烈欽定的四時祭(即四季之祭:春天的馬奶祭,夏天的淖爾祭,秋天的禁奶祭,冬天的皮要祭);舉行盛大的祭典時,有九九八十一隻羊背子,有三九十十七樽白酒等等。“大典”要由鄂爾多斯部的濟農主祭,由各旗札薩克陪祭。而當守陵人中一人帶頭高誦《伊金桑》祭詞盛大的祭典便正式開始,隨之燃起香柏,焚燒了整個世界的邪惡。在這種環境裡,能使所有參祭的人們,都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時代,似乎感受到了遠古社會那種撲朔迷離的時代氣息。

成吉思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
誦畢《伊金桑》 ,司祭者用一根木叉叉起一塊大的羊尾,湊近火撐上烤炙,眼見到旺盛的火苗燎到了肥尾的時候,司祭者又誦起《祭灶詞》

念畢《祭灶詞》 ,再用叉著的羊尾,去塗抹火撐的三條腿兒。接著再把聖酒向水中撥灑三次,眾人把分到的一小塊羊尾與針茅、榆木片等一同投入火中。這通常是成吉思汗祭典中的祭灶儀式。

祭灶之後,主祭、陪祭和所有參祭者次虔誠地跪在紅色的地毯上,雙手舉起來,托著長長的哈達,一名官運亨通陵人,站出來祝頌。

獻完哈達,再獻酥油燈,高誦各種祭詞,對成吉思汗和他的四個弟弟,四個兒子以及跟隨他戎馬一生的、諸多的著名將領進行一番至高至上的讚揚手,另外的守陵人,抬著銀制的五叉盤,把盤中擺好的羊背子,朝著成吉思汗的靈柩獻上,同時,又將一首優美動聽的祝禱詞奉獻上。接下來,守陵人拉起了馬頭琴,敲起了馬頭板,高聲唱起了馬頭板歌。這時,伴隨闐古老悠長、淒淒呼喚、謎一般無法理解的十二支馬頭板歌聲,濟農札薩克們,都畢敬畢恭地向自己的嫡系祖先,獻上聖潔的酒。最後由眾人唱一首“大歌”,吟誦一遍“伊克烏其克”,便開始分享祭典成潔思汗的有福份的羊背子了。至此,一個程式複雜、規則明確的祭典活動宣告結束。無數的牧人,踏著牧歌,迎著火紅的晚霞,一路喜悅地縱馬奔向了草原深處。

文化意義

達爾扈特是成吉思汗陵守靈部落,近八百年來世代祭祀成吉思汗,使成吉思汗祭典完全保留著13世紀以來蒙古帝王祭祀儀式的原貌,成為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民族文化遺產。成吉思汗祭典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感情,是蒙古族文化綿延的見證,保護好這項活動對保持蒙古族文化的獨特性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 吳橋雜技 錫伯族西遷節天橋中幡 滄州武術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