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悟

懶悟

一代宗師,中國近代著名畫家。

個人簡介

懶悟懶悟
懶悟 (1903~1969),原名曉悟,號照思,俗姓張,名績成,晚稱莽張僧,潢川縣人。懶悟出身貧寒,3歲喪父。5歲在遠鐸寺為僧,聰明愛學,深得住持寂參和尚的愛憫。1921年到漢口歸元寺求戒,後被推舉為該寺住持。由於內部糾紛,懶悟干預無效,棄廟出走,負芨雲遊江、浙、皖,訪師讀經,後到上海

主要經歷

懶悟懶悟
1925年考入中日佛教研究機關學習。1926年東渡日本求學,一年後歸國,住杭州靈隱寺。1927年秋,經太虛法師介紹,考入閩南佛學院。同年10月,懶悟參加該校學生會,同學友一道,提出廢除僧衣,改穿普通裝,辦學校,辦醫院,解除僧人的苦難等主張,遭到校方的壓制。學生會成立執行委員會,懶悟任委員,領導學生堅持罷課兩月之久。由於糾紛長期得不到解決,1928年初學生陸續離校,懶悟回到靈隱寺充當禪堂香燈。此間,與唐雲、若瓢等人一起彈琴繪畫。在靈隱寺約住年余,又往揚州高寺掛禪。1931年遊歷到安慶迎江寺掛禪,竺庵兩位高僧十分器重他的才華,執意挽留,懶悟就卓錫於迎江寺,寄寓大士閣。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合肥里陵山、舒城春秋山等地隱修避難。抗戰勝利後,往返合肥、安慶、九華山各寺院講經傳學。1946年任安徽省佛教協會駐會委員,1947年在太平寺任住持,與月海和尚主辦佛學講習班,闡講佛經。後又返回迎江寺,其門生高徒遍及浙、皖一帶,在禪林界享有重望。懶悟法師既深究佛學,又擅長繪畫。卓錫杭州時,開始鑽研國畫,初摹"四王",晚年效法石濤、石溪,自稱"二石而後",同著名畫家林鳳眠、唐雲交往十分密切。其畫以山水見長,橫卷為善,作品大都描繪大江南北和九華山一帶的真山實水,深受行家的好評。他繪畫重視筆墨效果,曾在一幅畫的題跋中指出:"昔人作畫最忌板結二字,板者腕弱筆痴,物狀平扁,不能渾圓也;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不能流暢也。然皆為不澈用筆,故有此病。"他的畫筆墨流暢,如同行雲流水。懶悟以懶名世,生活簡樸,不修儀表,嗜好雪茄,時亦小酌,不拘佛法清規。

擔任職務

懶悟懶悟
1954年應邀參加安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55年出席全國佛教協會理事會,當選為理事。1956年由安慶迎江寺遷往合肥,任明教寺住持。後又任安徽省文史館員、省書畫家協會理事、合肥市政協委員等職。"文革"中橫遭迫害,被驅逐到淝城南隅的月潭庵,1969年4月24日圓寂於此,享年67歲,法臘47(受戒出家1年為1法臘)。1982年,安徽省及合肥市有關單位將懶悟的骨灰移葬九華山,合肥市佛教協會在其葬地為之修墓樹碑,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葛介屏撰寫墓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