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悟和尚

佛門僧侶中,除了以詩聞名的“詩僧”外,能書善畫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書家懷素,五代傑出畫家貫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書畫雙絕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謂“四大畫僧”──弘仁、石溪、石濤、八大。民國年間,亦有一位以畫著名的僧侶,就是法名溪如的懶悟和尚。

簡介

佛門僧侶中,除了以詩聞名的「詩僧」外,能書善畫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書家懷素,五代傑出畫家貫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書畫雙絕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謂「四大畫僧」──弘仁、石溪、石濤、八大。民國年間,亦有一位以畫著名的僧侶,就是法名溪如的懶悟和尚。
釋溪如,俗家姓李,出家後法名溪如,號曉悟,河南省 潢川縣人,出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懶悟」這個名字,是因他出家之後,中年時代,全心投入作畫習禪,忽略生活細節,經常不洗澡,不換衣服,不拘於形表,這樣別人就喊他「懶和尚」,他也不以為忤。日久之後,他索興把「曉悟」改為「懶悟」,就這樣以「懶悟」名世了。

人生閱歷

懶悟幼年家貧,讀了幾年私塾即輟學,十餘歲喪母,貧無所依,乃投入潢川縣的遠鋒庵剃度出家,做小沙彌,隨侍庵生,撞鐘擊犍,習禪誦經。如此過了十年,才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福建廈門南普陀寺住持轉逢法師,把原來為子孫廟的南普陀寺改為十方叢林,住持改為「選賢制」,訂下十方常住規約二十條,並選出福建同安籍的會泉法師,出任首任住持。會泉銳意改革,和轉逢商議辦佛學院,培育僧才。翌年,閩南佛學院成立,由會泉擔任院長,聘請出身寧波觀宗寺觀宗學社的常惺法師任副院長,對外招生。是年,懶悟二十五歲,出家十年,由於天資穎悟,努力學習,這時學力已有相當基礎。他千里負笈,由河南到了廈門,考入閩南佛學院,成為第一屆學生。
在校攻讀兩年,畢業後東渡日本,據說是研究法相唯識學。在日本居留五年,除了研究佛法外,對繪畫發生了興趣,暇時練習繪畫,自得其樂,所以後來他的畫有點日本風味,肇因於此。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他回到國內,駐錫靈隱寺,在這斷時間,曾入名畫家林風眠門下習畫,並與國畫家唐云為友,互相砥礪,再加以杭州山水名勝的陶冶,使懶悟的畫藝進展神速,數年之後,連林風眠和唐雲等對他的畫也十分賞識和推崇。
大約在民國二十三、四年(一九三四、五年),他離開杭州,欲往廬山東林寺隱居,途經安慶迎江寺,為住持本僧及常住竺庵、心堅二師所挽留,在寺中西堂任職,後來出任安慶城北的太平寺住持。在安慶住了二十多年,以畫聞名。
他的畫初學四王──王祈、王時敏、王 、王鑑。到安慶以後,致力於創自釋弘仁的新安畫派遺風,用乾墨皴擦,有疏峻之趣;但於石濤、石溪之畫也得力頗多。他有一方圖章,文曰「二石之後」,可見他畫風承襲的源流。但他能變古創新,自成一格,他的畫以江南山水居多,清新雅致,秀勁超逸,兼而有之。
由於全心投入作畫,對生活細節不大措意,衣著隨便,很少換洗,以致污垢滿身,他也不放在心上,不但不常換衣,並且也很難得洗一次澡,頗有金山活佛妙善法師的味道。雖然如此,但他在安慶市面上交遊愈廣,上至達官顯要,下至街頭百姓,大多相熟。他的「懶和尚」一名,是在安慶被叫開的;而「懶悟」一名,也是由此而改的。安慶有一位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居士,與懶悟友誼頗篤,有詩贈曰∶
雲樹年年別,交遊淡更成。
人間懶和尚,天外瘦書生。
好紙何妨舊,頹毫更有情。
平生任疏略,墨里悟空明。
懶悟在安慶,名氣很大,許多官紳名流,都以求得到懶悟的畫為榮,而懶悟有他的怪脾氣,達官貴人未必能求得,販夫走卒或至於不求而得。於是安慶流傳著安徽省主席劉鎮華求畫碰壁的故事。
劉鎮華(西元一八八二~一九五五年),字雪亞,河南鞏縣人,辛亥年間曾領導河南民軍起義,民國成立後任鎮嵩軍統領,歷任陝西省長,署陝西督軍。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內戰時失利,丟了陝西地盤。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投身吳佩孚,率軍圍西安八個月,城中死人無算。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五月,任安徽省主席,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四月去職。故事發生在安徽省主席任內。
傳說劉鎮華向人誇口,懶悟的畫還要不到?他以同鄉身分,派人以汽車接懶悟到他官邸吃飯,一敘鄉情。懶悟知道他想要畫,而又不願畫給他,於是在宴席上左一杯、右一杯,不請自飲,未終席即酩酊大醉。劉鎮華無奈,只好派人用汽車送他回去。
懶悟善醫道,經常在安慶市上穿街走巷,為人治病。遇到貧困孤幼須要救濟者,他大把錢掏出來扶窮濟貧;遇到善男信女有困難的,則為之開示佛法,指點迷津。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他全作到了。
在安慶住了二十多年,他交到一位知心好友,是一位裱褙匠劉師傅。這並不因為劉師傅為他裱畫,而是兩人相契於心。二人經常相聚,見面卻又有說不完的話。後來劉師傅病逝,懶悟傷心的說∶「以後再也找不到知心相談的人了。」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九五○年以後,他駐錫安徽合肥的明教寺。最初幾年,經常參加地方活動,和書畫界人士相往還。到了「十年浩劫」期間,他和其他有名氣的出家僧侶一樣,遭受衝擊,並且是名氣愈大,遭受的衝擊愈大。在當時的種種打擊和迫害之下,於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含恨死於合肥市的月潭庵中,世壽七十歲,僧臘約五十五、六年。
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之後,安徽省的宗教部門,於一九八一年十月,在九華山為懶悟建塔立碑,予以「平反」,「恢復名譽」。
懶悟生前,隨他學畫的弟子極多,其中有一位頗得他真傳的學生名彭希慶,曾有詩贈懶悟曰∶
枯筆欲寫平生事,點染蒼煙與綠苔。
愛住青山雲霧處,胸中丘壑腕中來。
(本文參考資料∶近代高僧與佛學名人小傳,釋道元〈書僧懶悟和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