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首詩詳細敘述了作者自己和譙郡元參軍元演歷次聚散的經過情況,以與元演的離合為經緯,共分四段。第一段追憶詩人在洛陽時的放誕生活及與元演的第一番聚散,第二段追憶偕元演同游漢東郡與漢東太守及道士胡紫陽遊樂情事,第三段追憶詩人在并州受元演及其父親熱情款待的情況,第四段寫詩人長安失意時與元又一度相逢。這是了解李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全詩既有李詩縱橫奔放的優點,又兼有深沉含蓄的特點,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寫法極富變化,藝術水平較高。

作品原文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海內賢豪青雲客,就中與君心莫逆。

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

不忍別,還相隨。

相隨迢迢訪仙城,三十六曲水回縈。

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聲。

銀鞍金絡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

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

袖長管催欲輕舉,漢東太守醉起舞。

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

當筵意氣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

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

君家嚴君勇貔虎 ,作尹并州遏戎虜 。

五月相呼渡太行 ,摧輪不道羊腸苦。

行來北涼歲月深 ,感君貴義輕黃金。

瓊杯綺食青玉案 ,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向城西曲 ,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

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

紅妝欲醉宜斜日 ,百尺清潭寫翠娥 。

翠娥嬋娟初月輝 ,美人更唱舞羅衣 。

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此時行樂難再遇 ,西遊因獻長楊賦。

北闕青雲不可期 ,東山白首還歸去 。

渭橋南頭一遇君 ,酇台之北又離群 。

問余別恨今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

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及。

呼兒長跪緘此辭 ,寄君千里遙相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譙郡:今安徽毫縣。元參軍:名演。

⑵君家嚴君:指元參軍的父親。貔(pi)虎:猛獸。這句喻元參軍的父親是勇猛的將軍。

⑶“作尹”句:并州:泛指今山西太原一帶,開元十一年(723)已改為府。尹:官名。《新唐書·百官志》:(開元)十一年,太原府亦置尹及少尹,以尹為留守,少尹為副留守,既是地方長官,同時兼管軍事。遏:阻止。戎虜:強敵。

⑷“五月”二句:這年五月李白與元參軍翻越太行山到太原遊玩。摧輪: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摧輪:折斷車輪,喻太行山路彎曲狹窄難行。

⑸北涼:似誤,應作北京,唐代稱太原為北京。

⑹“瓊杯”句:喻酒菜和食具的精美。案:有足的托盤。

⑺“時時”句:晉祠在唐太原城之西南,故云出向城西曲。

⑻龍鱗:形容波紋的細碎。莎(suō):河邊水草。

⑼宜:適應。在斜日的映照下,容貌更加美麗。

⑽“百尺”句:寫:畫,這裡作映照。翠娥:美女,這句說美人的影子照在水中。

⑾嬋娟:美好的樣子。初月輝:形容臉容像新月一般皎潔。

⑿更唱:輪流唱。

⒀行:一作“歡”。

⒁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此處用為宮禁或朝廷的別稱。

⒂東山:指隱居或遊憩之地。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早年曾辭官隱居 會稽之東山,經朝廷屢次徵聘,方從東山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東晉重臣。又,臨安、金陵亦有東山,也曾是謝安的遊憩之地。後因以“東山”為典。

⒃渭橋: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樑。

⒄酇(cuó)台:酇縣之台,即造律台,位於永城市酇城鎮,相傳蕭何曾在此造律。

⒅長跪:直身而跪。古時席地而坐,坐時兩膝據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則伸直腰股,以示莊敬。

白話譯文

回憶昔日洛陽酒商呈糟丘,為我在天津橋南頭造酒樓。花黃金白璧買來宴飲與歡歌笑語時光,一次酣醉使我數月輕蔑王侯將相。天下多少賢士豪傑與立德立言高尚之人,我只與您是心心相印成莫逆之交。這種友情在山回海轉前也不會為難或改變,為此獻出全部心血傾瀉全部情感也在所不惜。我到淮南去隱居待仕,您留在洛陽愁苦生夢相思不已。您我不忍相別,依舊相隨而行。相隨而行迢迢萬里,訪問隨州仙城山,那兒有三十六案溪流迴環縈繞,走向每一案溪流都見千萬朵鮮花盛開,千條萬條山望都松樹聳立輕風吹拂。登銀鞍挽金絡來到平川大地,漢東太守親來相迎。紫陽真人,邀您我吹笙作樂。餐霞樓上仙樂鳴響,嘈然宛轉如同鳳凰啼鳴。長袖善舞管樂吹奏催人輕舉起舞,漢東太守乘醉手舞足蹈跳起來。他手持錦袍披及到我身上,我酒醉枕在他的大腿上酣眠。意氣風發上凌九霄,整天飲酒之後便又如星離似的兩地分別了。您我相隔關山分手山遙水遠。我回到故山尋找舊日家園,您也歸家渡過了渭橋。您家父輩勇武如狼如虎,任并州長史遏制戎虜的進犯。您我五月間相約穿越太行山,羊腸小道上車花催人睏乏卻不言苦。來到北都太原之地歲月久長,為您的貴信義輕黃金深受感動。豪華之筵青玉盤上盛放瓊杯美食,使我既醉且飽暫無歸心。時常出遊來到城西彎曲之路,晉祠之旁流水長淌如同穆玉。乘用划水鳴響簫鼓,微波蕩漾如龍鱗閃閃萬草碧綠。情興一來攜歌伎帶舞女來到此處,那紛紛揚揚的楊花如似雪花飄灑。傍晚日斜之時紅妝歌舞女個個欲醉,來到水邊那百尺清潭映出她們姣好的容顏。初月升起輝映翠娥與嬋娟,美人們換唱新曲羅衣舞動。清風徐來歡歌飛上空中,歌聲嘹亮宛轉繞雲而飛。如此時光的世間行樂難以再遇,我又西遊向朝廷獻上《長楊賦》。朝堂中青雲直上難以期望,於是辭歸回還東山。渭南橋頭又與您相遇一面,即刻在酇台之北又相離分手。您問我離愁別恨今有多少,請看那暮春時節落花紛紛最為相似。說也說不盡滿懷心緒難以表述。呼兒伏跪封上信函結束此書,寄給您千里之外的遙遙相思與祝福。

創作背景

這首“憶舊遊”的詩是作者寫寄給好友元演的,元演時為亳州(即譙郡,州治在今安徽亳州)參軍。此詩曾收入《河嶽英靈集》,其中又提到長安失意之事,故當作於天寶三載(744年)至天寶十二載(753年)間。詩中歷敘與元演四番聚散的經過,於入京前遊蹤最為詳明,是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的重要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詳細敘述了詩人與好友元參軍的交往。乍看來,此詩不過寫作者青年時代裘馬輕狂的生活,至涉及縱酒挾妓、與道士交遊等內容,似乎並無多少積極的思想意義。其實不然。須知它是寫於作者“曳裾王門不稱情”政治遭遇失意,對於社會現實與世態人情均有深入的體驗之後。因此,“憶舊遊”便不僅有懷舊而且有非今的意味。詩人筆下那恣意行樂的生活,是作為“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污濁官場生活的對立面來寫的;其筆下那脫略形跡的人物,又是作為上層社會虛偽與勢利的對立面來寫的,自有言外之意在。

詩篇的組織,以與元演的離合為經緯,共分四段。前三段依次給讀者展現出許多美好的情事。

第一段從“憶昔洛陽董糟丘”到“君留洛北愁夢思”,追憶詩人在洛陽時的放誕生活及與元演的第一番聚散。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詩人鮮明的自我形象。從洛陽一酒家(“董糟丘”)說起,這個引子就是李白個性特徵的表現。“為余天津橋(在洛陽西南之洛水上)南造酒樓”,是一個何等主觀的誇張!在自稱“酒中仙”的詩人面前,簡直就沒有一個配稱能飲酒的人。少年李白生活豪縱,充滿進取精神,飲酒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一醉”而至於“累月”,又是一個令人驚訝、令人叫絕的誇張,在這樣的人面前真正是“萬戶侯何足道哉!”至於他的交遊,儘是“海內賢豪青雲客”,而其中最稱“莫逆”之交的又是誰呢?以下自然帶出元參軍。隨即只用簡短兩句形容其交誼:彼此“傾情倒意”到可以為對方犧牲一切(“無所惜”)的地步,以至“回山轉海”也算不得什麼(“不為難”)了。既敘得峻潔,又深蘊真情篤意。剛開這樣一個頭,以下就說分手了,那時李白旋赴淮南(“攀桂枝”指隱居訪道事,語出淮南小山《招隱士》,而元“留洛北”。不過這開頭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二段之間有兩個過渡句。“不忍別”承上“君留洛北愁夢思”,寫二人分手的依依不捨:“還相隨”又引起下文第二番相會。有此二句上下銜接極為自然。

第二段從“相隨迢迢訪仙城”到“君亦歸家渡渭橋”,追憶偕元演同游漢東郡即隨州(州治在今湖北隨縣),與漢東太守及道士胡紫陽遊樂情事。先寫二人訪仙城山,泛舟賞景,後換馬陸行來到漢東。“相隨”六句寫風光,寫行程,簡潔入妙,路“迢迢”、“水回縈”、“初入”、“度盡”,使人應接不暇。然後,與遠道出迎的漢東太守見面了。漢東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動可愛,他沒有半點專城而居的官架子。他與紫陽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對李白也是傾蓋如故。這幾位忘形之交在隨州苦竹院──“餐霞樓”飲酒作樂,道士與詩人一同伴奏,漢東太守則起舞弄影。沒有尊卑,毫無拘束,本來就灑脫的詩人舉措更隨便了,不但喝得爛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橫眠枕其股”了。然而太守對此則不以為忤,還脫下錦袍給他蓋上。這一幕“解衣衣我”的場面寫來感人肺腑。此段環境氛圍描寫亦妙,與道院相稱。“餐霞”的樓名,如“鳳鳴”的仙樂,都造成一種飄飄然非人世間的感覺。歡會如此高興(“當筵意氣凌九霄”),而分手又顯得多么容易啊(“星離雨散不終朝”)。詩人與元演又作勞燕分飛,“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真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至此,詩情出現一個跳躍,直接進入第三段從“君家嚴君勇貔虎”到“歌曲自繞行雲飛”,追憶詩人在并州受元演及其父親熱情款待的情況。從“五月相呼”句看,詩人是應元演的盛意邀請,離開安陸,同經太行山到太原府(并州)去的。曹操詩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苦寒行》)然而詩人興致很高,時令也很好,所以“摧輪不道羊腸苦”。這一段寫人,以元參軍為主。先從其“嚴君”(父親)寫起,不僅引進一個陪襯人物,同時也在於顯示元演將家子的身份。李白在元演那裡真是愜意爽心極了:“行來北京(太原)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他們還時常光顧城西的名勝古蹟晉祠。晉水從這兒發源,風光極美。浮舟弄水,擊鼓吹簫,真是快樂。以下六句專寫欣賞女伎的歌舞,“其若楊花似雪何”一句大有“行樂須及春”(《月下獨酌》)之慨。玩樂直到傍晚,他們還不想歸去。“斜日”的紅光與歌女們的紅妝醉顏相亂,特別迷人;美人的倩影倒映清清的潭水中,風光綺麗。這時新月初上,美人的面容象月色般皎潔,她們輪番歌唱、起舞;歌聲悠揚,隨風遠去,追逐行雲。這裡,“黃金白璧買歌笑”已化為生動鮮明的圖景,可謂盡態極妍了。

第四段從“此時行樂難再遇”到篇末。一句收束前文,然後寫到長安失意時與元又一度相逢。與前三段都不同,這裡沒有情事的追憶,只用“渭橋南頭一遇君,酇台(在譙郡)之北又離群”一筆帶過,是說關中一面,元即赴譙郡,似乎是握手已違。大約那時詩人身不自由,心亦不自在吧!關於詩人在長安的境遇,也只有含蓄的兩句話:“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然而它包含多少人事感慨啊。一向曠達的詩人,竟也發出了“問余別恨今多少”的感喟,而暮春落花景象更增添了這種別恨。這種心境是“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及”,詩人只有通過懷舊(“遙相憶”)的方式來排遣了。當其“呼兒長跪緘此辭”擬以寄遠時,心頭該是怎樣一種滋味!

此詩提到“北闕青雲不可期”,是含著牢騷的。但它在寫法上與《行路難》、《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等等直抒旨意、嘻笑怒罵的長篇不同。它對現實的憤懣幾乎沒有正面的敘寫,而對往日舊夢重溫卻寫得恣肆快暢、筆酣墨飽。通過對故人往事的理想化、浪漫化,突出了現實的缺恨。因此它既有李白歌行通常所有的縱橫奔放的優點,又兼有深沉含蓄的特點。這是此詩藝術上的優長之一。

在結構上,此詩與李白七古通常那種“縱逸”的、無法而法的作風不同,而是按實有的經歷如實寫出,娓娓道來,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寫法卻又極富變化,頗多淋漓興會之筆。通篇以七言句為主,間出三、五、九字句,且偶爾出現奇數句(如“當筵意氣”以下三句成一意群),於整飭中見參差,終能“神氣自暢”。這是此詩藝術上另一個優長。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劉云:當時人,當時語。不知太白援“糟丘”為重耶?而使千載知其人如此(“憶昔洛陽”二句下)。劉云:清景逼人,終不刻意(“相隨迢迢”四句下)。劉云:起語如此,豈非人豪(“袖長管催”四句下)。劉云:清麗動人(“興來攜妓”四句下)。劉云:攜妓褻景,寫入天際,宛轉清徹(“翠娥嬋娟”四句下)。劉云:卻只如此結去。讀起句,便使人驚倒(“言亦不可盡”四句下)。

《唐詩解》:歷敘舊遊之事,凡合而離者四焉:在洛,則我就君游;適淮,則君隨我往;并州,戎馬之地,而攜妓相過:西遊,落魄之餘,而不忘晤對。此篇敘事四轉,語若貫珠,絕非初唐牽合之比,長篇當以此為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縱橫華藻,如鼉宮蜃市出沒變怪於其中。應是胸有日月,筆有風雨,古篇長調絕技。

《唐詩別裁》:此只作引,引入(“憶昔洛陽”二句下)。以下言元參軍(“海內賢豪”句下)。此言合(“就中與君”句下)。此言欲離仍合(“不忍別”二句下)。此賓(“漢東太守”句下)。此言離(“分飛楚關”句下)。此又合(“行來北京”句下)。此又離(“此時行樂”二句下)。此兩合兩離,語從其略(“渭橋南頭”二句下)。敘與參軍情事,離離合合,結構分明,才情動盪,不止以縱逸見長也。老杜外,誰堪與敵?

《網師園唐詩箋》:此又一離一合,只以二語括之,前後敘法,詳簡錯綜(“渭橋南頭”四句下)。

《唐宋詩醇》:白詩天才縱逸。至於七言長古,往往風雨爭飛,魚龍百變,又如大江無風,波浪自涌,白雲從空,隨風變滅,可謂怪作奇絕者矣。此篇最有紀律可循。歷數舊遊,純用敘事之法。以離合為經緯,以轉折為節奏,結構極嚴,而神氣自暢。至於奇情勝致,使覽者應接不暇,又其才之獨擅者耳。吳昌棋曰:長篇步步奇崛蒼勁,亦天然筆力也。

《歷代詩法》:滔滔莽莽,浩瀚無極,才分絕人,不容追步。

《老生常談》:《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以董糟丘陪起入題,先用“回山轉海不作難”二句一頓,方能引起下文如許熱鬧。“一溪初入千花明”云云,東坡每能效此種句。前段入漢東太守,主中之賓也。插入紫陽真人,又賓中之賓也。又復折回漢東太守“手持錦袍”云云,不特氣力橫絕,而用筆迴環,亦極奇幻不測。“當筵意氣”五句,用單句作過脈,有峰迴嶺斷之妙。“君家嚴君”云云,義起一波,引起下半首,便不更添一人,只以美人歌曲略作點綴,與前面文字虛實相生恰好。末路回映渭橋,章法完密。一首長歌,以驚艷絕世之筆,寫舊遊朋從之歡,乍讀去令人目炫心搖,不知從何得來?細心繹之,中之離離合合,一絲不亂。

《求闕齋讀書錄》:“君留洛北”以上,洛陽相會,旋即相別。“我醉橫眠”以上,漢陽(應作漢東)相會,旋又相別。“歌曲自繞”以上,晉州相會,旋又相別。“酇台之北”以上,關中相會,旋又相別。四會四別,統名曰“憶舊遊”。

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