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章運動

憲章運動

憲章運動是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發生的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工人運動,是世界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目的是工人們要求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列寧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場大規模的勞動階級運動。

簡介

1837年6月,“倫敦工人協會”擬定了一個關於爭取普選權的檔案,提出了六點要求:(一)精神正常並且沒有犯過罪的一切成年男子都有普選權;(二)議會每年改選一次;(三)議會議員支薪,使沒有財產的人也能夠當議員;(四)為了消除資產階級方面的賄買和恐嚇,選舉採用秘密投票的方式;(五)設立平等的選區以保證平等的代表權;(五)取消純屬形式的三百英鎊地產的代表資格限制,使每個選民都同樣有被選舉權。英國工人階級在長期的鬥爭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資產階級的統治是一切災難的根源,因此便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資產階級的政權和法律。1838年5月,這個檔案以法案形式正式公布,稱為《人民憲章》。“憲章運動”便由此得名。

運動過程

憲章運動 憲章運動

19世紀30~50年代英國發生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工人運動。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見英國議會君主制)為工業資產階級打開進入議會的大門,在這一改革鬥爭中起過巨大作用的人民民眾仍處於無權地位。他們決心進行獨立的政治鬥爭,爭取新的選舉改革。1836年倫敦工人協會成立。次年6月,協會擬定一個爭取普選權的綱領性檔案,提出年滿21歲的男子普選權、秘密投票、廢除議員候選人的財產資格、議員支薪、設立平等的選區和議會每年改選一次等 6條要求,並於1838年5月8日以《人民憲章》名稱發表,憲章運動由此得名。憲章擁護者在全國各地集會、遊行,要求實現憲章。1839年運動進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國的憲章派在倫敦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並通過致議會請願書。到1839年5月,在請願書上籤字的達125萬人以上。1840年7月,全國憲章協會成立,F.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近代工人政黨”。1842年的經濟危機促使第二次憲章運動高潮的到來。2月憲章派向議會遞交了新請願書,簽名人數達 300多萬。除要求普選權外,還提出廢除新濟貧法,限制工時和實行政教分離等要求。1848年出現第三次高潮,約 197萬人在請願書上籤名。這三次運動都被政府鎮壓。1848年後,運動逐漸衰落。

失敗原因

憲章派內部從運動一開始就存在著嚴重分歧。以 W.洛維特為首的“道義派”主張用和平宣傳的手段爭取政治權利。以F.E.奧康納為首的“暴力派”主張用革命手段爭取普選權。隨著運動的高漲和衰落,他們先後脫離運動成為改良主義者。1848年以後,以G.J.哈尼和 F.C.瓊斯為首的憲章派左翼在K.馬克思、恩格斯的支持下力圖復興憲章運動。在1851年憲章派新綱領中提出運動的社會主義目的,終因條件不夠成熟未獲預期效果。憲章運動在50年代末期結束。

發展與影響 

憲章運動 憲章運動

英國爆發的聲勢浩大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民眾性、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成百萬工人參加了鬥爭,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延續到1848年,前後堅持了十多年。

人民憲章公布以後,立即得到廣大工人的積極支持,憲章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1838年夏季,整個英國都沸騰了,各地先後召開民眾大會,北方許多工業城市如曼徹斯特、伯明罕、利茲等地的工人,晚上高舉熊熊的火炬參加集會遊行,人數多達幾十萬人,運動一開始就具有全國的規模。1839年2月,憲章派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請願書,要求政府進行改革,實行人民憲章。到1839年5月間,各地民眾在請願書上籤名的已超過一百二十五萬人。統治階級先是企圖分化革命力量,隨後就進行了公開的鎮壓。他們派出大批軍警,禁止一切集會,逮捕憲章派的領導人,並於7月12日否決了請願書。工人們不畏強暴,展開了英勇鬥爭。全國各地紛紛舉行示威遊行;伯明罕工人爆發了起義,打退了警察的進攻,從7月15日至17日控制了整個城市。

四十年代初,英國還沒從1837年的危機的打擊下恢復過來,1842年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工商業倒閉,失業人數空前增加,同時農業歉收,發生了全國性的饑荒。憲章運動又重新高漲起來,形成了第二次高潮:1840年7月,憲章派在曼徹斯特召開新的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憲章派協會”。這是一個具有政黨形式的全國性政治組織。1842年5月,憲章派向國會遞交了第二次請願書。在這次請願書上,除堅持人民憲章的原有要求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廢除新濟貧法,限制工作日,提高工資,實行政教分離,特別是提出消滅資產階級和地主對機器、土地、交通工具的獨占,以及支持愛爾蘭與英國分離等許多要求;簽名的人數也增加到三百五十萬左右。國會再次否決了請願書。憲章派號召舉行總罷工以示抗議。曼徹斯特的工人首先回響,蘭開夏、約克郡、斯塔福德郡以及威爾斯等地工人也迅即投入罷工鬥爭,不少地方發生了工人和軍警的衝突,許多城市陷於癱瘓狀態。這時,在運動初期被卷進來的激進派,害怕工人革命鬥爭的發展會威脅到他們的自己的利益,紛紛投向政府一邊,並和政府一起共同鎮壓工人。9月,統治階級出動大批軍警進行武裝鎮壓,逮捕了一千五百多個憲章運動的積極分子和領導人,封閉了所有進步報刊,實行恐怖統治。

憲章運動 領導人憲章運動 領導人

在憲章運動第一次高潮期間,運動的領導權掌握在“道義派”手中,他們主張合法鬥爭,認為可以用“道義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第二次高潮期間,運動的領導權轉入以奧康瑙爾(1794-1855)為首的“暴力派”手中,但奧康瑙爾也只是在口頭上承認暴力革命。1843年以後,運動進入一個較長時期的低潮,奧康瑙爾竭力向工人宣揚“回到土地上去”的反動思想,以哈尼(1817-1897)和瓊斯(1819-1869)為代表的少數左派仍然繼續堅持鬥爭。

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關注憲章運動。1842年至1844年恩格斯僑居英國期間,和憲章派一起戰鬥,幫助憲章派辦好自己的報紙--《北極星報》。在1845年發表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恩格斯以極大的熱情讚揚和評論了憲章運動。馬克思曾號召各國無產階級要象英國無產階級那樣組織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同哈尼、瓊斯等左派領導人建立了聯繫,對他們進行了教育和幫助。

1847年,在新經濟危機襲擊下,大批工人失業,工人又開始罷工。1848年巴黎二月革命的勝利和歐洲各國革命的爆發更加鼓舞了英國工人的鬥志,憲章運動出現了第三次高潮。當時,格拉斯哥失業工人在“不給麵包就革命”的口號下舉行遊行,軍警開槍射擊,死傷多人。統治階級的血腥鎮壓激起了伯明罕、曼徹斯特、利物浦和全國各地工人的抗暴鬥爭。在聲勢浩大的民眾鬥爭面前,資產階級慌忙把財產轉移到國外,貴族紛紛逃離倫敦。4月10日,憲章派決定在倫敦召開民眾大會,會後進行示威。統治階級預先調集了大批軍隊準備鎮壓。在這個緊急的關頭,以奧康瑙爾為首的憲章派運動的領導人發生動搖。勸說工人解散回家,由他們自己把請願書送交國會,使這次示威半途而廢。5月13日,政府下令解散憲章派組織。隨後,國會第三次否決了憲章派的請願書。

評價

憲章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英國無產階級用自己的鬥爭在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憲章運動不再是個別工廠、個別部門的工人反對個別資本家的鬥爭,也不僅僅局限於提出某些經濟要求,而是英國無產階級第一次獨立的政治鬥爭,是整個無產階級反資產階級剝削和統治的鬥爭。恩格斯指出:“法國里昂起義和英國憲章運動,標誌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的鬥爭一方面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資產階級新近取得的政治統治的發展,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的歷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 憲章運動對英國的社會發展仍有重大影響,迫使統治階級接受憲章派的某些民主要求。6條要求除議會每年改選一次那一條外,後來都得到實現。憲章運動是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重要標誌之一。В.И.列寧評價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民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