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山西]

慈雲寺[山西]

慈雲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城內西銜,被譽為“關北巨剎”。初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明宣德年間改名為慈雲寺。現在見到的慈雲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間保留下來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全寺長140餘米,寬40餘米。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4座大殿和東西兩廂的觀音殿、地藏殿。2006年05月25日,慈雲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信息

中國有多座慈雲寺,本詞條主要介紹以下慈雲寺

山西慈雲寺

慈雲寺山西慈雲寺
地理位置

山西慈雲寺位於天鎮縣,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關北巨剎”。初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明宣德年間改名為慈雲寺。現在見到的慈雲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間保留下來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全寺長140餘米,寬40餘米。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4座大殿和東西兩廂的觀音殿、地藏殿。2006年05月25日,慈雲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寺廟布局

慈雲寺4大殿頂部的屋脊,全部是精緻的磚雕和琉璃浮雕,兩側裝飾有花樣繁多、斗姿爭妍的花卉圖案和色彩絢麗、造型奇特的五色龍。頂部立有眾多的人物和各種走獸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氣勃勃,是明代彩塑的藝術珍品。

毗盧殿是該寺的主殿,面闊23.5米,進深11.5米,高15米,建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殿內的木雕藏經閣精巧別致,曾藏“三藏經”百餘冊,1952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館。釋迦殿、觀音殿、地藏殿現存100多平米的壁畫,為二十四諸天、天龍八部等內容,為明代所繪。各殿原有大小佛像200餘尊,已蕩然無存,近年民眾又重塑金身,面貌煥然一新。

慈雲寺山西慈雲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在離京西逃時路經天鎮,落腳慈雲寺。可能是“關北巨剎”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回到京,他們派專人送來兩塊木匾。慈禧的題詞是“英靈萬古”,光緒帝的題詞是“山河閒氣”。

清代乾隆年間,有兩位和尚——樂天、妙明,出家來到慈雲寺。他倆見到毗盧殿內的藏經樓構造精巧,但是,300多年來空無所有,便多次向朝廷請求頒發經書。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經書終於獲準被請到了慈雲寺。這本經書是經藏、律藏、論藏組成的,統稱為“三藏”,共8800餘冊。自此,慈雲寺名聲大振,香火愈盛。為了更好地保護珍貴文物,這套乾隆刻本的經藏已被移放到大同下華嚴寺內。

台灣慈雲寺

慈雲寺台灣慈雲寺
台灣慈雲寺位於台灣省台北縣中和市,為台北地區之古剎。初建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名慈雲岩。後因信徒林欽有所感應,乃將寺址遷往板橋,改名接雲寺。其後,原址之建築物倒塌,荒蕪日久,幾為世人所遺忘。

慈雲寺始建於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據寺內碑載:“東漢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於洛陽城西,既而雲遊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雲禪寺”。所以稱慈雲,是說佛之慈心廣大如雲,蔭庇整個世界。

慈雲寺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它經受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貞觀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於戰亂和災荒,曾—度荒廢。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開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代都有修葺。極盛時期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雲,紛至沓來。本其形勝之雄,兼之制度之美,即元公之廬山,達摩之少林,無喻此地。

古老的慈雲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清末以後逐漸走下坡路。慈雲寺現存的碑刻,無論就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可以當作珍貴的旅遊資源;加以保護。有一通明碑上刻有“慈雲寺五十三峰呈現境圖”,四周群峰,萬壑爭流,摩騰、竺法蘭遙立峰顛。飄飄欲仙,慈雲寺平面圖線刻在碑的中間,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1954年六月十九日,山林大火,唯獨慈雲岩舊址之草木依然青翠無恙,妙清乃囑其徒達進前往建寺,並以達進為開山住持。此後該寺即成為中和一帶之禮佛及觀光勝地。

重慶慈雲寺

重慶慈雲寺

慈雲寺重慶慈雲寺
位於重慶市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臥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1927年雲岩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

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藏經樓藏有珍稀本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3冊,以及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厘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著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貼上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內蒙古慈雲寺

慈雲寺內蒙古慈雲寺
內蒙古慈雲寺位於內蒙古磴口四壩鄉海於沿境內金堂廟學校北側,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當年陝西大將軍趙義率兵至磴口剿匪(趙是佛教信徒),請寧夏精於寺院建築的僧人,用了近3年時間建成河套地區首座漢佛寺院,並命名為“慈雲寺”。

大雄寶殿座落於正中,屋頂四角微上翹,浮雕懸空,層頂雕有“二龍戲珠”。前壁彩繪滿牆,兩側有兩個小陪殿,廂房在兩側縱列,各10餘間。大雄寶殿內在其1.5米寬的淨台上,5尊佛像皆彩繪金身,清靜幽雅。
1851~1862年間,“哥老會”在磴口騷擾百姓,焚燒寺院,慈雲寺遭到焚毀。1901年又一次經歷了劫難,留下一片殘垣斷壁,民國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廟,在當地大居士李懷祺的組織下,於1930年重建了寺廟。
解放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廟再次被毀,到1980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後,李光傑周杰李占興等居士集資修建了幾間土木結構的念經堂。1989年在李光傑、周杰等居士的組織下,又建起新的慈雲寺。信徒推舉李光傑為會長。慈雲寺有固定活動日期:正月十五日為燈游會;四月初八為釋迎牟尼佛聖誕日;七月十五日為佛的歡喜日;九月十九日為觀音出家聖節;十一月十七日為阿彌陀佛聖誕節
解放初期有和尚、居士80多人,現有居士19人,教徒400多人。主要分布在今磴口協成、四壩、公地等鄉,也有杭後、五原、前旗的部分教徒。

浙江寧海慈雲寺

慈雲寺浙江慈雲寺
寧海慈雲寺位於浙江寧海出西門6公里的黃壇鎮西部大坑山北麓,原稱齊雲寺。初建於唐鹹通三年(862),宋治平三年(1060)改今額。抗日戰爭時,該寺曾是寧波日報社前身——寧波民報的辦報場所。

1941年寧海中學為避日寇轟炸曾遷此上課。文革時期,曾在這裡辦“黃壇五七高中”。
寺院傍山而築,梯級布局。進入寺門,七座香輪塔列隊挺立路邊,好似迎接香客和旅人的到來。寺內主要殿宇有天王、大雄、圓通三座,大雄寶殿兩側有對稱的廂房,東廂十二間是磚木結構樓房,西廂九間是水泥結構新樓。

東廂隔個天井,有十二間兩層樓香客居室,過香客居室通道隔個小天井就是地藏殿。西廂隔個天井,有七間古式方柱格子門窗的木結構樓房,是舊城改造時,拆移雞行街有名的程乾青的古典建築屋料建成的香客齋室。齋堂北面有五間伙房與之配套。圓通寶殿西邊兩弄二層樓水泥結構新樓,樓上是佛事場所,樓下是高檔香客居室。總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

哈爾濱慈雲寺

慈雲寺哈爾濱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依蘭縣城西北占地面積15640平方米。始建於1925年,是奉系軍閥依蘭鎮守使李杜為其妹在龍王廟基礎上修建的。寺建築坐北朝南,布局有主有次,層次分明。主體建築由3層殿宇組成,即四王殿、三聖殿、龍王殿,自南向北整齊地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三殿均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前有券棚相接,為圓脊扣青瓦。1990年又修建了鐘鼓樓比丘尼塔等,使布局更加嚴謹和完善。

據記載、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依蘭鎮鎮守史李杜將軍建立此寺,供其姐夫清蓮法師修行,屬曹洞宗。一九八八年寶諦法師重修。現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室、客堂、齊堂、僧寮、佛學院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一株三百佘年的大榆樹,古木又參天。又有塔林二座,供奉舍利一粒,珍藏《大正藏》一部。
現任住持寂宏法師,三十佘歲,黑龍江省海倫縣人,一九八八年出家,師從寶諦法師,畢業於依蘭佛學院,兼任黑龍江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市佛教協會理事。

河南鞏義慈雲寺

慈雲寺河南慈雲寺

鞏義城區,在山環水繞的古道上向東南行4O余里,便到了嶄座靜寂、人跡罕至的古剎慈雲寺。
慈雲寺座落於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青龍山中。此處“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巒聯亘,澗溪深泅,林木掩映,塵氛迥隔,時或天光獻瑞,山色發奇,龍吟雲擁,虎嘯風隨。蘭香芝秀,鶴舞涓啼。”寺東有黑龍潭,北有獅子嶺,南有缽孟峰,相傳為禪宗初祖達摩鎮降妖蛛之處,也稱為降蛛峰;寺後為二老談經峰。清溪從寺傍流過,環境十分幽靜,實在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慈雲寺建於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此寺建成後,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在中興寺院的過程中,南宗順大師,是應該提及的高僧。南宗順原籍四川成都,他父親為長沙刺史,過著優裕的生活,據說由於婚姻糾葛,他看破了紅塵,便擺脫世俗,毅然走向山林。後得禪宗臨濟派的指教,皈依佛門。他曾邀游天下名山,朝拜海內古剎,游至慈雲寺,看到此處幽雅靜謐,是個非常清淨的地方,便決意掛杖此剎,潛修禪門佛學。但是這座古寺,年久失修,南宗順想重修寺院,但初來乍到,人生地僻,皆無所出。恰好這時有罩懷施主廣明秋月居士,積極贊助此事。而且廣為號召,發動捐發。南宗順全力投入再造山林之舉,畫圖拓址,應材鳩工,不憚勞苦,於明景泰六年秋(公元1455年)動工興建,到明天順二年夏(公元1458年),歷時3年而成。

慈雲寺河漢慈雲寺
古老的慈雲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逐漸走了下坡路。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縣政府下令拆廟建學,寺院殿堂的磚瓦木料被運至北官莊建校,而且院中的兩棵巨株白果樹也被砍伐,建了一座教學樓,使慈雲寺幾乎夷為平地。僅存增房數間,白衣閣一座,還有一座殘破的鐘樓軀殼。三十多通明清碑刻,一個造像龕還在原地。大殿只留有斷垣殘壁,到處瓦礫殘石,蒿萊叢生,真正成了樵兒牧豎的出入之所了。
慈雲寺現存碑刻,無論就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可以當作珍貴文物加以保護。有一明碑上刻“青龍山慈雲寺五十三峰呈境圖”,四周群峰競秀,萬壑爭流,摩騰、竺法蘭、遙立青龍峰巔,飄飄欲仙。中間線刻慈雲寺平面圖,將寺院規模形象地刻在碑上,給我們留下了珍貴資料。又有一“釋述如來雙跡靈相圖”碑,上刻一雙腳印,腳長6O厘米,寬20厘米,腳掌心和後跟刻同心圓,環繞八角的千幅輪相,十腳趾上有萬字花紋,其它部位雕寶瓶或魚劍等圖案。此碑乃明洪武丁卯年(公元1387年),寺僧從其它寺院拓刻而成。在許多碑刻中,書法雋秀的亦不在少數。
寺院西一公里,後寺河村向陽山坡上,有慈雲寺的和尚墳地,此處原建有許多磚塔,殯埋著慈雲寺歷代圓寂的僧人。文革前尚有13座磚塔,其中明代11座,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2座。
慈雲寺河南慈雲寺
宋以前僅有塔基而已。其中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建造的南宗臨濟二十五世臥雲禪師塔最早,也最為高大,此塔共5層,平面呈三角形,高約IO米,塔身用水磨磚壘砌,齊邊齊縫,光滑工整,建築堅固,第2層七出重篌下,砌有磚雕斗拱,下一層選澀後下,周圍飾有卷草、牡丹、老翁、梅花鹿等圖案,造型奇特,雕工精巧。可惜,這十幾座磚塔在“文革”中作為“四舊”完全拆除,挖地3尺,並將整個和尚墳夷為平地。
如今的慈雲寺,雖已破落衰敗,但那風景如畫的地方;那三十多通有研究價值的碑刻,那古木蕭森所掩映的寺址;加之周圍山色依舊,綠水長流,空氣清新,絕無污染。當我們離開喧囂的城市,遊冶於這古剎之中,大有心曠神信、六根清靜、頓減宦情之感。站在高山上,清風徐來。面上3斗俗塵,也被這山靈撲盡。蟬聲悠遠,似乎又聽到當年的鐘鼓之聲,慈雲寺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儘管破落,但只要略加修耷,就會變成使人留戀忘返的幽棲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