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地理學

研究人們對不同地理環境認識過程的反應特點、形成機制和相互關係的地理學分支。

著重點

現代感應地理學著重研究不同居民集團(包括旅遊者、生活在特殊環境的人群)和決策者對環境的感應認識,並編繪各種居民集團的構想地圖,為規劃和決策提供依據。居民對環境的感知、表象與他們相應的行為,因年齡、性別、居住地點和年限、職業與文化程度、社會經濟地位而異。其差別可借問卷法、填圖填表調查、各種行為測驗等方法收集,然後加工整理,進行統計分析,揭示居民對環境的記憶表象的形象表示,找出不同居民集團的共同感知特點的意境圖式,如將其抽象化繪製“等感圖”等,為設計城市總體規劃或小區域規劃提供參考依據。旅遊者的心境、情緒和行為,也可作類似調查,為旅遊區的建設,遊覽路線的選擇等提供依據。現代感應地理學所謂的特殊環境,常指災區和宗教環境等。災區居民心理感應尤為感應地理學所關注,一般研究各類災害對經濟生活和生命財產的影響程度及由此而引起的感知行為差別,人們對災害的應變能力和經驗對策等。宗教環境亦常為感應地理學所研究。決策者的心理感應同樣有重要意義,要將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反饋給決策者,以減少或避免決策失誤。中國一些地理學者認為perception 應譯成“知覺”似更為合適。鮑頓(I. Burton)認為知覺是通過人的感受器官選取有效材料進行解釋的過程。因此知覺是較高級的認識形式,能對地理客體作全面認識與綜合解釋。感應地理學主要研究人們如何認識環境;行為地理學則研究人們認識環境之後的決策反應性行為。從感應到行為是一個從感知、記憶、思維、判斷、決策到行為的完整的系列過程,故感應和行為地理學是既有區別又相聯繫的“孿生的”套用地理學分支,兩者要結合起來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