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大堤道

愛爾蘭大堤道

愛爾蘭著名的大堤道由4萬多個玄武岩石柱組成,這些石柱大部分呈六角形,也有一些是四邊形、五邊形甚至七邊形、八邊形,它們聚合在一起呈蜂巢型分布,甚至堆積起來高達36英尺。據研究,這是在5至6千萬年前以前火山爆發後,當時熔化的玄武岩火山石冷卻後變硬斷裂而成,其形狀完全符合數學力學原理,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石英狀險直陡峭的造型。大堤道早在1986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址之一。

愛爾蘭著名的大堤道由4萬多個玄武岩石柱組成,這些石柱大部分呈六角形,也有一些是四邊形、五邊形甚至七邊
愛爾蘭大堤道愛爾蘭大堤道

形、八邊形,它們聚合在一起呈蜂巢型分布,甚至堆積起來高達36英尺。據研究,這是在5至6千萬年前以前火山爆發後,當時熔化的玄武岩火山石冷卻後變硬斷裂而成,其形狀完全符合數學力學原理,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石英狀險直陡峭的造型。大堤道早在1986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址之一。

簡介

北愛爾蘭安特令郡海岸風景秀麗,懸崖高聳,陸岬奇特,有世界著名的奇特的大堤道。這裡海灘優良,海蝕洞也

愛爾蘭大堤道愛爾蘭大堤道
不時發出陣陣浪濤的回聲。

愛爾蘭著名的大堤道是大自然塑造出的又一世界奇景,那裡聚集著4萬多根多邊形石柱,延伸入海,像一條沒有終點的路。石柱有高有低,相互錯落,有的稍稍露出海面,有的像石台階,高出水面6米以上。巨人堤有高崖保護,分大堤、中堤、小堤三類,其中以中堤的石柱最為對稱。石柱大部分是完全對稱的六邊形,也有少數是四邊、五邊、八邊和十邊形的,直徑在38~50厘米之間。

這個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說,大約在5000萬年前,不列顛群島各地的火山活動強烈,巨人堤附近產生了一條大裂縫,有一股玄武岩熔岩流湧上地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成為巨人堤石柱。由於熔岩緩慢地冷卻,速度均勻,在冷卻中不斷收縮,使冷卻了的熔岩變成了稜柱形。在冷卻收縮過程中,表面的裂隙便伸展到整片熔岩中,形成許多垂直的紋理,分隔那些表面平坦的玄武岩柱。

這些棱形岩柱長年經受著海浪的衝擊,把岩柱在不同高度的地方截斷,最後,便成了巨人堤參差錯落的梯級表面。人們根據岩柱的奇特形狀,給一些岩柱起了不少有趣的名稱:"如願椅"、"煙囪頂"。"巨人井"等等。 

別稱

北愛爾蘭的德里(倫敦德里)東北部 ,貝爾法斯特北方 Antrim平原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的邊緣有一陡峭長達八公里的奇岩怪石海岸線──賈恩茨考斯韋海岸,稱巨人堤或巨人岬,又稱為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系由天然的玄武岩石柱組成,由總計約4萬根六角形石柱組成8公里的海岸。所有的玄武岩柱不可思議地綑紮在一起,其間僅有極細小的裂縫,地質學家把這些裂縫稱為“節理”。這些石柱連綿有序,氣勢壯觀磅礴,呈階梯狀延伸入海。石柱有的高出海面6m至12m左右,有的淹沒於水面下或與海面持平。陸上形成的玄武岩,呈繩狀構造,塊狀構造和柱狀節理,水下形成的玄武岩,常具枕狀構造。總括的來說,石柱包括低潮區、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頂端的道路和一塊平地。

傳說

民間不乏關於神的故事。流傳最廣的是該石柱陣系遠古時代愛爾蘭巨人芬·麥克庫爾所建。麥克庫爾是愛爾蘭的

愛爾蘭大堤道愛爾蘭大堤道
一名武士、擔任愛爾蘭國王的軍隊司令。傳說中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在一次與蘇格蘭巨人的戰鬥中,他鏟起一大塊泥土擲向逃跑的對手,泥土掉進海里,旋即成為了曼島,而那個鏟土的洞被水灌滿後成為了尼格湖。 對他建堤道的緣由有“文”、“武”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稱:麥克庫爾住在安特里姆海岬,不受法律管束,也不要付租金,快樂而滿足。他愛上了斯塔法島上的女巨人,就修建了這條寬敞的大道,把女巨人接到愛爾蘭來。另一種說法更有趣:經常隔海叫陣的麥克庫爾要與蘇格蘭巨人芬·蓋爾決鬥。為此,麥克庫爾開鑿石柱,並把它們移到海底,鋪成了這個堤道。筋疲力盡的麥克庫爾已經一個星期沒有合眼,正準備睡覺,蓋爾挑戰來了。麥克庫爾急中生智,把自己扮成嬰兒睡在嬰兒床里。他的妻子對上門的蓋爾說,麥克庫爾出去了,等一會兒吧。妻子燒茶時,蓋爾環顧室內,看到嬰兒床上沉睡的麥克庫爾,暗自吃驚:嬰兒都如此巨大,其父該是何等龐然大物?他用手指逗弄“嬰兒”的臉,一下被咬斷了手指。蓋爾大驚失色:嬰兒尚如此兇猛,何況其父?沒等上茶,蓋爾已嚇得奪路而逃,過海時還匆忙搗毀了堤道,從此不再挑戰。而這段殘留的堤道被稱為“巨人堤道”保留至今。
傳說是否真實,不可考,但今日的柱狀玄武岩則不限於北愛爾蘭;在蘇格蘭西海岸外的Staffa島上的Fingal洞穴確有類似的柱狀石。在斯塔法島上,也可見到這種玄武岩柱,經過歲月的沖蝕,海水已將岩柱侵蝕成一著名的巨大岩洞──芬戈爾岩洞。

世界自然遺產

賈恩茨考斯韋海岸被認為是6000萬年前太古時代以來火山噴發後,熔岩冷卻凝固而形成玄武岩海岸。玄武岩的柱

愛爾蘭大堤道愛爾蘭大堤道
狀節理,多呈六角柱或多角柱,緊密結合一起,外型看起來如同積木,也似如蜂巢般。這些石柱加上海蝕及其他地形作用的影響,造成高低起伏,變化多端嶙峋的多角石柱,1986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