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姓

愛姓

愛姓早期主要活動在北方及西北地區,內遷後在山西形成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在《百家姓》中排名排後靠後,而少數民族人數居多。在歷史上愛姓人氏在戰爭中湧現的人才很多。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愛[愛,讀音作huì(ㄏㄨㄟˋ),亦可讀作ài(ㄞˋ)]

愛

姓氏源流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 姓 ”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 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績, 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套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愛姓起源主要有三:
①、源於唐代,出自賜姓,西域回鶻(又稱回紇)國相愛邪勿後代。唐朝時西域(今新疆)有以遊牧生活為主的回鶻(回紇)國,後成為唐朝附庸國,唐武宗根據其首相名字譯音“愛邪勿”,賜以愛氏,後世子孫遂以愛為姓,稱愛氏,世代相傳。《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姓愛,名弘順。”愛姓來自唐代時的回鶻國。1000多年前的大唐聲威遠播,也許為了布恩樹德,曾經把回鶻國的首相愛邪勿賜姓於愛。當時,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所以,愛邪勿的子孫就以愛為姓,稱愛氏。所謂回鶻國便是漢代以來就跟中國關係密切的回紇。回紇是一種族,本來是匈奴的苗裔,後來歸屬突厥,與敕勒同族。到了後魏時,這個種族為高車,或稱袁紇、烏護、烏紇;隋朝時,又稱為章紇;唐朝時,他們叛離突厥,始稱回紇,並且,由於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被大唐皇帝賜號回鶻,擁有內外蒙之地,盛極一時。至於這個種族成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經過。原來,他們在內外蒙古稱盛了沒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開成二年,國內大亂,其部屬四奔,定居於現在新疆東南部之地。宋元之際,他們為蒙古所並,號為畏吾兒,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稱其地為回疆,至乾隆皇帝時,正式收入版圖。所有的回紇人也自此成為中國人。
②、新莽時有農民起義領袖愛曾,似乎唐前已有愛姓。
③、出自他族。古代其他民族以愛為名者,漢化後也有的以愛為氏;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愛氏。
姓氏始祖:愛邪勿。

姓氏地位

愛姓百家姓考略
愛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余、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范、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前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愛姓不在其中。目前愛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堂號

①、郡望
西河郡 漢置,治富昌(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後漢移治離石(即今山西離石),獻帝末廢,曹魏始於漢茲多縣置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陽市治。
②、堂號
西河堂。

歷史名人

愛魯 (?-1288),元將領。唐兀人,昔里氏。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1268),從雲南王征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後數年間,累遷廣西、雲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愛薛 (1227-1308),元學者。拂林(今小亞細亞一帶)人,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教徒,通西域諸國語及星曆、醫藥。年約二十歲,代父應召為定宗貴由近侍。中統四年(1263)掌西域星歷、醫藥二司。至元二十年(1283)從丞相孛羅出使伊利汗國。回朝後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大德元年(1297)授平章政事。卒後追封拂林王。
其他愛姓名人有清詩人愛蘭仙等。近當代愛姓名人有核物理學家愛新筠嘉,行銷專家愛成等。
清代滿族、蒙古族部分以愛為名者:
愛星阿 (?-1664),清將領。舒穆氏,滿洲正黃旗人。揚古利之孫。順治八年(1651)領侍衛內大臣,明桂王朱由榔兵敗入緬甸,吳三桂鎮雲南,疏請發兵擒之。十七年,授定西將軍,偕三桂進征。十八年十一月,與三桂督師趨緬甸,緬人以桂王及其親屬故從,並獻軍前,至京受嘉獎,振旅還京,加太保。康熙三年(1664)二月卒,謚敬康。
愛松古 (?-1675),清將領。姓納喇。滿洲鑲白旗人。歷官理藩院副理事官,本旗蒙古梅勒額真。進封世職至二等阿達哈哈番。順治間先後從軍追擊李自成農民軍;討伐蘇尼特部騰機思;守太原拒叛將姜瓖進攻,多戰勝立功。順治十六年退休。康熙十四年卒。
愛隆阿,清將領。姓覺爾察。隸滿洲正黃旗。初為前鋒侍衛,累官至正白旗護軍統領兼鑲白旗蒙古副都統,伊犁參贊大臣。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後從征巴雅爾、納木齊、小和卓木霍集占等叛亂,破敵愛登蘇、庫車、葉爾羌,軍前任領隊大臣、參贊大臣。以功封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名列前五十功臣之一。

宗祠通用聯

愛姓大清近臣愛星阿
耀居一等爵;
榮為西將軍。
清代侍衛內大臣愛星阿,因功詔加定西將軍,封一等公。卒謚敬康。
官封一等子;
著有五分疏。
上聯:清代將領愛音塔穆,積封一等子。 下聯:唐代高僧愛同,著有《五分律疏》。
姓啟唐代祖脈遠;
望出西河子孫昌。
全聯指愛姓源流及郡望。

得姓始祖

愛邪勿(愛弘順)、愛薛、舒穆祿·愛星阿、覺爾察·愛隆阿。

遷徙分布

愛氏是一個源出少數民族的漢化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一千一百十八位,望族出西河郡、伊犁郡、遼東郡。

親網成立

中華愛氏宗親網成立,愛氏論壇於2009年10月05日正式成立開通。藉助於國際網際網路絡溝通全球愛氏宗親之間的聯繫!這是值得中華愛氏海內外宗親共同慶賀的一件大事。秉承中華文明,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家族不間斷的歷史。愛氏宗親聯誼、交流,愛氏宗親網、中國愛氏網、愛氏論壇、中華愛氏網、愛氏家譜(族譜)。

親網宗旨

愛氏宗親網成立的宗旨是:網路聯繫宗親,共享愛氏族譜資料,討論族源支派,排輩(輩分)方便尋根問祖。我們歡迎國內外愛氏宗親積極訪問本站,參與各項活動。
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