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病

愚病

愚病,是源自古代的一種說法,指人們缺乏知識,愚蠢不明白事理的一種病症。現代泛指人的迷茫、浮躁、懶惰、固執等現象。古人認為,讀書可以治療愚病,用今天的話說,讀書就是使人解除迷茫、去除浮躁、改掉懶惰等惡習的最佳途徑。

名詞由來

讀書讀書
中國西漢時期經學家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他認為讀書能夠治療人身上的種種“愚病”。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培根也認為,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迷茫、浮躁、懶惰、固執等等,這些統統被稱為愚病。

治療方法

讀書治療愚病讀書治療愚病
1、讀書可治迷茫。

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別是年輕的時候,經驗閱歷少,選擇誘惑多,難免產生迷惘和彷徨。曾經有一位青年讀者寫信向楊絳討教,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迷茫,楊絳回信道,“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如何在紛繁複雜中保持靈台清明,不至於方寸大亂,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閱讀能幫人明黑白、辨是非,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待認知達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撥雲見日、披沙揀金。前人書中的經驗,對我們走好人生之路頗有啟迪。經驗每多一分,迷茫便減一分。

2、讀書可治浮躁。

浮躁就是靜不下心,沉不住氣。譬如,好些人都有手機依賴症,明明有工作要做,卻隔一會兒就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沒辦法沉下心來專注於一件事,這就是浮躁。讀書首先要靜下心來,不然就讀不下去,而且隨著書頁的翻動,它又能夠培養專注力。閱讀短期內無法帶來功利的效果,看似一件無用之事,但只要發自內心,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作用必能慢慢體現。我發現周圍凡是那些愛讀書、讀書多的朋友,大都具備沉靜和專注的能力,很少浮躁之氣,也不會急功近利。

3、讀書可治懶惰。

當下懶病之盛行,甚至催生了“懶癌”這樣的流行詞。懶的一個表現是拖延,起床要磨蹭半天、工作等到最後期限。凡事都“明日復明日”,再大的雄心壯志和宏偉計畫也被拖延消磨殆盡。還有一種懶表現為取巧,比如很多人把瀏覽代替閱讀,看看網頁、手機就以為學到知識了,看似孜孜以求,實則是在偷讀書的懶。所謂良藥苦口,持續深入的閱讀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想想那些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求知者,看看那些日程表密密麻麻的“學霸”,他們身上看不到絲毫懈怠和散漫,而是充滿自律自強、奮發向上的朝氣。

4、讀書可治固執。

固執即過分地相信並堅持己見,鮮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勿固、勿我”,倒是爭得面紅耳赤的場景比較常見。固執更大的危害是以“我見”代替“眾見”,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強加於人。固執的根源還是見識不夠,越淺薄的人越固執,井底之蛙總認為天空就是那么一小塊圓形。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見識和閱歷越是增多,心胸反而越是豁達。閱歷只能隨著時間積累,見識卻可以通過讀書增長。書籍是了解大千世界的一扇門,能夠走過這扇門的人,自然知天地之廣大、一己之渺小,愈發懂得謙沖自牧,固執和自以為是也就越來越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