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基因

惰性基因

惰性基因,是影響生物天生運動意願的基因,使人處於一種懶惰的狀態。

人們通常認為,是否願意參加體育運動由主觀意志決定,但是美國運動學家研究發現,動物運動活躍性受到遺傳惰性基因影響,一些人可能生來就在運動方面比較懶惰。研究人員在老鼠體內發現大約20種與運動活躍性有關的不同染色體組。這些染色體組共同作用,影響著老鼠個體的跑動距離。這項實驗以特別培育和挑選的9周大的老鼠為研究對象,每隻老鼠獲得一個鍛鍊用的輪子。“好動”老鼠的輪子整晚轉個不停,而一些“懶惰”的老鼠則會想出聰明的辦法逃避運動。

簡介

人們通常認為,是否願意參加體育運動由主觀意志決定。但是美國運動學家研究發現,動物運動活躍性受到遺傳基因影響。這一結果暗示,一些人可能生來就在運動方面比較懶惰。

惰性天成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31日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研究人員所做鼠類基因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影響鼠類運動活躍性的因素中,遺傳基因所占比重大約為50%。 研究人員在老鼠體內發現大約20種與運動活躍性有關的不同染色體組分區。這些染色體組分區共同作用,影響著老鼠個體的跑動距離。統計結果顯示,能夠促進運動活躍性的基因在75%的運動活躍老鼠體內占主導地位。 由於鼠類基因組與人類相似,研究人員由實驗結果推斷,人的運動活躍性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也就是說,一些人可能生來就不愛運動。 主導實驗的運動機能學教授J·蒂莫西·萊特富特說:“我們以前認為是否愛好運動取決於人們的主觀意志,現在很顯然,一個人活躍與否還與天生的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正準備在人類身上開展類似實驗。“我們已經繪製出一個相當完整的與運動活躍性有關染色體組分區圖譜,”萊特富特說。

《時代》周刊說,萊特富特研究團隊在鼠類體內發現不同染色體組分區並分析出這些分區間的相互作用,在研究領域尚屬首次。但是,遺傳基因具體如何影響運動活躍性還是未解之謎。萊特富特說,有一種解釋認為,基因通過影響肌肉運動方式實現對運動活躍性的控制。例如,基因促使肌肉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並避免肌肉疲勞,從而促進機體運動活躍性。但是,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運動活躍性不同的老鼠肌肉組織功能並無明顯差異。另一種解釋認為,基因可影響大腦內產生多巴胺和5-羥色胺等的神經迴路,進而影響機體運動活躍性。多巴胺和5-羥色胺已被證實可讓人類產生欣悅感。因此研究人員更傾向於贊同這種解釋。 萊特富特希望,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找出克服惰性、促進人們運動的方法,而不是讓人們在惰性面前“聽天由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