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馬克立克群

恰克馬克立克群,是以群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79年馬世鵬、汪玉珍等命名恰克馬克立克組,1989年改稱恰克馬克立克群。

地層名稱:恰克馬克立克群

地層名稱(英文): Qiakmakelik Gr

階代碼:Z

地區代碼:6

命名:

1979年馬世鵬、汪玉珍等命名恰克馬克立克組,1989年改稱恰克馬克立克群。命名剖面位於新疆葉城縣以南,崑崙山北坡新藏公路西側恰克馬克立克溝。

沿革:

本群為1957年地質部第十三大隊胡冰等建立的泥盆紀“奇茲那夫岩系”的一部分。1979—1982年新疆地質局第二地質隊方錫廉、馬世鵬等在西崑侖山北坡野外工作時發現該“岩系”中有不整合面,下部有冰磧岩存在,從而將下部地層單位分出,建立克孜蘇胡木組克里西組、恰克馬克立克組及牙拉古孜組。前二者時代定為晚震旦世,後兩組為早震旦世。馬世鵬等(1989、1991)又對前所劃分的“恰克馬克立克組”作了進一步研究與劃分,並升組為群(恰克馬克立克群),並將該群自下而上劃分為三個組:即波龍組、克里西組與雨塘組。1989年江漢石油學院對上述三組作了詳細的地層和沉積學研究,保持了上述劃分,但將波龍組稱恰克馬克立克組。將克里西組內容擴大,包括了馬世鵬等所劃分的牙拉古孜組

特徵:

恰克馬克立克群系由兩套冰成岩和一套間冰期沉積組成,其中波龍組構成本群的主體,系由紋層狀泥岩、矽質泥岩(下部)和雜礫岩、塊狀混磧岩、雜砂岩等所組成,並有含墜石的紋泥岩(下冰成岩);克里西組為長石砂岩、礫岩及石英砂岩等,底部為紋泥岩所組成;雨塘組為上冰成岩,由雜礫岩與長石砂岩等組成。(詳見各組之描述)。本群與下伏下震旦統牙拉古孜組為假整合接觸,其上被上震旦統庫爾卡克組所假整合覆蓋(超覆)。主要分布在新疆葉城縣西崑侖北坡,西起哈拉斯坦河兩岸、棋盤鄉許溝向東經庫爾卡克、克孜蘇胡木一直到新藏公路西側的恰克馬克立克、克里西溝等地,並繼續東沿到蘇瑪蘭一帶。厚1702.3m。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馬世鵬

年份1:1979

作者2:汪玉珍

年份2:1979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