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鄧

恩斯特·鄧

恩斯特·鄧原名鄧廣殷,鄧廣殷出身世家,是香港鄧崇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政協第六、七、八、九屆委員,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理事,第十四屆宋慶齡樟樹獎獲得者,也是中國福利會的前身——保衛中國同盟的領導人鄧文釗之子。

基本信息

家庭背景

鄧家與廖家是親戚。鄧廣殷的母親何捷書是何香凝的侄女。其父鄧文釗早年讀書時曾與在香港避難的廖夢醒、廖承志姐弟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對於年齡相仿、閱歷豐富且具傳奇色彩的廖夢醒與廖承志姐弟十分欽佩。特別對表兄廖承志,佩服得五體投地,言聽計從。據鄧廣殷講,父親一直教育他要以廖承志為做人的榜樣。連讀書,都要進廖承志的母校。
1938年,廖承志在香港建立了八路軍辦事處,經常約友人到鄧文釗家聚會,醞釀組建一個機構,向抗日根據地延安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和醫療援助。

此時的鄧文釗已從劍橋大學畢業,擔任華比銀行經理。他以一腔愛國熱情,積極幫助廖承志在香港開展工作。廖承志就將鄧文釗作為可靠的同志推薦給宋慶齡,並在宋慶齡領導下一起創辦保衛中國同盟(即今天的中國福利會)。宋慶齡任中央委員會主席,鄧文釗任中央委員兼司庫,從此成為宋慶齡至親的朋友。

為了支持宋慶齡的事業,他傾其所有,還提供自家客廳與游泳棚作為宋慶齡接待重要賓客的場所。為保盟解決車輛和交通運輸等問題,還騰出自家2個大倉庫給保盟使用,專門堆放準備向抗日根據地轉運的救援物資。海外大宗捐款和救援物資全部由他親自接收並轉往抗日後方和延安。他利用富商的身份,出面為中國共產黨主辦了《華商報》。

新中國成立後,鄧文釗擔任了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副省長,全國人大第一、二屆代表。“文革”中遭受迫害,於1971年1月去世。

人物經歷

宋慶齡寫給鄧廣殷的遺囑宋慶齡寫給鄧廣殷的遺囑
1975年2月,鄧廣殷收到宋慶齡於1975年2月18日從北京寄來的一封簡訊。

從信中可知,宋慶齡面臨地震來襲,為了不引起人民的更大恐慌,決定留在北京,並做了最壞的打算,妥善安排後事。宋慶齡說已經寫好了遺囑,但是想單獨寫一張由鄧廣殷保管。信中附了一份專門為鄧廣殷而寫的遺囑,用的是英文。但其中兩處特別使用了括弧,裡面註上中文。

鄧廣殷收到宋慶齡寄給他的遺囑後,認為事關重大,決定秘不示人,妥善保管。那時,他的女兒鄧勤在瑞士洛桑旅遊管理學院學習,他正準備前往探望。於是他立即攜帶遺囑來到瑞士,將其存入銀行的保險箱中。

1981年6月由鄧穎超起草的《執行宋慶齡同志遺囑的辦法(草案)》第五條寫明:鄧廣殷已有聲明,所贈書籍不接收,交公處理。

至於宋慶齡給他的那份遺囑,鄧廣殷認為體現了宋慶齡對他的情誼和她的一貫為人,即從不忘記別人給過她的幫助,真誠地向每一位幫助過她、為她做過任何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