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是心理學領域中的一個心理學術語,該術語是由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研究並創立的,該研究主要是研究男女在先天上對於某些事物,比如玩具等是否存在著差別,此研究必須要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進行。

基本信息

簡介

性別差異心理學的誕生有兩個前提條件:

從線索上看

形成男女平等的觀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賴。把相互的差異理解為一個合理的歷史過程,而非孰優孰劣。

從方法論的線索看

確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異的科學依據,以及驗證這些依據的科學方法。

起源

性別差異性別差異
母系社會

人類從女性崇拜心理開始對自己進行崇拜,而非自然

父系社會

社會優勢心理優勢

均衡社會

但不可否認的是,男性時代是一個充滿了創造性的時代。

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

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識

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追求快樂

自我——分析現實

超我——遵守道德規範——社會觀3、本能理論生的本能——求生死亡本能指向自己——自我毀滅指向他人——傷害他人甚至殺人

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又名兒童性慾(指生命力)階段論

口腔期(0~2)產生基本信任與安全感

肛門期(2~4)若過度則易導致偏執,缺乏則導致生活無序

性器期(4~6)產生戀父/戀母情結,甚至出現負性易導致同性戀。此時孩子開始有意識模仿同性行為,即男孩模仿父親獲得男性角色,女孩模仿母親獲得女性角色。

潛伏期(6~12)

青春期(生殖期)

夢的理論

夢是願望是滿足

侍奉型

女性型

謹慎型

理智型——她的愛是奉獻給全社會而非個人的

男性型——擁有男性的個性特點,如勇敢,進取,積極主動,喜歡錶現自己

班杜拉

人的行為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的步驟:觀察——模仿——學習。

柯爾伯格

性別認同

性別分化

親長認同

而判斷事物的標準即認知水平(按年齡劃分):

個體水平——孩童時代

群體水平(社會水平)——青年~中年時代

原則水平——中年~老年時代

文化人類學兩性觀——代表人物:瑪格麗特·米德

因為文化背景而導致的性別差異,這種差異是為了適應環境。

農業社會——無差異——男女平等——文雅、模範、責任感、互相幫助

實驗:部落遊牧社會——基本無——男女具有攻擊性——好鬥、勇敢、富有攻擊性

生理基礎

腦的結構和功能——大腦、小腦、腦幹

左半球——語言女性發育強於男性

右半球——空間加工男性發育優於女性

女性大腦供血量大於男性,但衰老慢於男性

差異表現

1、認知上:

智力水平——指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思維、想像、創造等。

男性與女性基本相當。

智力結構有差異:

女性知覺速度快,即敏感;

認識水平:女性——依存性,男性——獨立性。

觀察能力

記憶能力:女性——機械記憶;男性——理解記憶。

創造能力:女性——模仿,例如,趕潮流。

情緒活動中:

暴露性:女>男

穩定性:男>女

深刻性:男>女(指的是某件事對情緒產生影響後的發展)

自我滿意度:一般以社會標準為主。

自我實現

尊重需要第三層,社交需要第一層,生理需要第二層,安全需要社會需求模式上,一般來說是先滿足最底層的需求,在得到滿足後,會逐漸開始追求上層需要。當然現今社會也有一些中性人或者同性戀者

差異心理

在戀愛過程中,男女兩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方更注重對方的外貌和性格,女方卻更注重對方的才能和魅力。通常情況下,男性多扮演追求者的角色,比較注重感官的滿足。男性特別是在自己喜歡的女性面前,做事特別賣勁兒。希望自己在異性心目中成為英雄、崇拜對象。男性在異性面前的情感是外露和熱烈的。當然,男性有時對自己的表現希望值很高,自信心不足,常常在異性面前心理緊張。有的男性雖鍾情某一女性,但卻不敢表露出來,單相思。女性多扮演被追求者的角色,比較注重情感體驗,具有較強的依附性。當然,具體的性別差異會因不同的人而情況不同。

愛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給男女之愛下過這樣的定義;“愛是一種與異性接近的欲望,是一種欲求兩人合二為一的衝動。”的確,戀人結合為一體,是愛情的極致。這時,雙方都會產生“兩心同體”的感受。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這樣描述戀人的心理狀態;“戀人是我的骨肉,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對方如果死亡,我的一部分生命將死亡;對方做了不體面的事,我亦將感到羞恥;對方被侮辱時,我也覺得身臨其境。”

然而,戀愛雙方真能達到“兩心同體”嗎?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無論是從文化傳統還是從社會現實中來看,男人和女人在戀愛上的心理差異始終存在。正如英國詩人拜倫所說:“愛情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卻是女人生活的全部。”事實上,男人多半是想“征服”與“獲得”對方,而女性則期待與對方的完全“融合”或“同化”,因而總是全身心地投入愛情。男人往往只能短時間地沉溺於愛情之中,並且即使在熱戀中也不會忘記他肩負的社會重擔。

第二,女性一旦墮入愛河,就會立即疏遠昔日的一切朋友,但是男性卻希望二者兼有。法國女作家莎爾美這樣說:“愛情對男人來說好似生活中的插曲,而對女人來說卻是她們一生的歷史篇章。”

此外,男性比女性愛得快、愛得強烈,但卻不如女性的愛那樣持久。即使不因移情別戀而冷卻當初的戀人,也會因繁雜的公務而驟然分心。但當他意識到對方的失望時,可能會再度“熱”起來。難怪有人比喻說,男人的愛就像翹翹板,難免起伏不定,讓女人感到不安全。

第三,男人和女人在愛情上的種種心理差異,主要受生理因素和角色觀念影響。“好男兒志在四方”,男人所承受的生計壓力和職場要求往往也高於女性,如果男人過度專注於愛情,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而失去體面,雙方且沒有什麼感覺,也會因為個性和時間的差別導致心理上的差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