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念佛]

念佛[念佛]
念佛[念佛]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佛藏經念佛品雲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為邪教。謂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為惡知識。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即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

基本信息

詞語

讀音字形

詞目:念佛
拼音:niànfó

基本解釋

念佛niànfó
[Nembutsu]淨土宗信徒對阿彌陀佛名號的反覆念誦,以此作為往生淨土的手段
念佛niànfó
[chantthenameofAmitābha;praytonamasAmitābha]信佛的人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
隔壁的毛奶奶吃齋念佛一輩子

達摩破相

問:經說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真念佛

佛藏經念法品雲
舍利弗。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不集諸相滅一切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相。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名。是名真實念佛。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為分別。不逆不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是人於佛猶尚不得。何況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識。若人成就如是相者。世間希有。得不顛倒真實見故。是為正見。複次舍利弗。正見者。名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無有顛倒如實而見。是故如來說名正見。若生我想人想眾生想者。當知。是人皆是邪行

詳細解釋
1.佛教修行方法的一類,約分稱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實相念佛四種。一般指第一種,即口誦“阿彌陀佛”或“南無(nāmó)阿彌陀佛”。
五代齊己《贈念法華經僧》詩:“念經念佛能一般,愛河竭處生波瀾。”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黃慎軒之逐》:“近來縉紳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數珠,以為律戒。”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以為你父親吃齋念佛就有人心嗎?”
2.用以表示感謝佛的保佑。
《紅樓夢》第九十回:“不說黛玉病漸減退,且說雪雁、紫鵑背地裡都念佛。”老舍《茶館》第二幕:“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作,也就得念佛!”
念佛:心中不出聲想念,或出聲稱念。佛這裡特指佛的名字。佛教有很多法門,念佛就是其中的一個,也叫念佛法門。雖然在佛教中也有不同的解釋但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一段經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明確了念佛的定義,念佛的定義是指持念佛的名字。
念佛的意義:阿彌陀佛在過去修行的時候有四十八個心愿,其中有一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白話的意思:假設有一天我得到成佛,十方世界各種生命,真實相信喜愛,嚮往到我修建的世界,即使少到十次這樣想念,如果不能轉生到我的世界,我絕不成佛。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請參考相關解釋。
根據阿彌陀佛的這條心愿,念佛的意義就是憑藉著阿彌陀佛這條心愿的力量,讓我們都可以去淨土生活。

妄想解決

這個就是對空性不理解。三昧的心來自一顆訓練的心,訓練萬緣放下,一念提起。經典裡面有一個比喻:在一百碼以外有一個紅心點,我們剛開始用步槍射擊的時候,怎么也打不中,可是經過特殊的訓練,一次又一次的訓練,最後一槍就中,成了神槍手。意思就是我們要進入三昧,沒有妄想,就要重複訓練放下,自己要想辦法降服自己,放下所有的執著和分別,一心在佛號裡面,這個就是辦法,沒有任何的捷徑。

相關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得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二六時中心中常有阿彌陀佛,即能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現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故經云:“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念佛人講求一心不亂,一心即是心中沒有念,亦即是一真法界;諸佛菩薩弘法利生,並未動心起念,凡夫把動念與不動念分為兩個,而佛是無住生心,所生之心統是無住,所動之念統是無念,生心與無住不二,生心與無住同時,即無分別,能所均斷,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即是見性。
△四緣:(1)親因緣,又譯為因緣。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如眼根對色塵時,識即墮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緣,亦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每一眾生均有十法界之種子,各各俱足,取什麼緣即得什麼果,若取成佛的緣,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運的在我們自己手中。(2)等無間緣,又名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繼而起,相續不斷。(3)所緣緣,又名為緣緣,是心裡攀緣之對象,不能間斷,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以念佛而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親因緣;二六時中綿綿不斷是等無間緣;很想往生,念茲在茲是所緣緣;一切道場及善知識是增上緣。
△眾生心淨則見佛,佛無時無處不現身;聞法亦如是,如以清淨心看經,其義如泉涌。見解行持不同於世俗,一動感情即起障礙,如想得自在,無其他路可走,只有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此是過來人的經驗談。
△念就是妄想,時刻不停,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只能將他轉換過來歸到淨念上,久久自然歸於無念。用功必須修至無念才能證性,方為究竟。
△正念是無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無念而念是實相念佛,《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淨念即正念,才是入於如來的大涅盤道。
△佛法就是求清淨心,凡夫不了解空相,以為打個妄念沒有關係,其實關係大了,息掉妄念很難,與其令阿賴耶識中種其他的種子,就不如種念佛的種子。凡夫執有,錯了;二乘執空,有體無用,也錯了;不執空也不執有,又錯了,恐怕走到無想定的路子,必須照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對了。
△正念是沒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處最易錯認,因未離心意識故。以不正念還有個“念”,那就錯了。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絕對的標準來講,這句“阿彌陀佛”還是妄念,清淨心中沒有阿彌陀佛。為什麼淨宗將這句“阿彌陀佛”當作正念?因阿彌陀佛名號雖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淨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達到正念。(無住生心集)
△真發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亂。如果不能發菩提心,但有菩薩之大願,用識去念佛,求帶業往生,謂之事念,專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無雜事,今生即可以生凡聖同居土,淨土法門之殊勝在此。
△二六時中念念均有佛號謂之執持,斷掉即為失念。失念時雖無妄想,但墮在無記性中,亦屬煩惱;若再起煩惱,則問題更多。故在行往坐臥中,心裡要存有佛號。使用念珠原為記數,手中持著念珠可隨時提高警覺以防失念。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亂心念佛得福報而已。必須有恆心;一曝十寒,無濟於事。
△千經萬論就是令人求清淨心,即無分別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之“照”,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見,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淨,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是培福報,不可能往生。
△念佛有止有觀,一切雜念萬緣統統放下是止,一心專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觀。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經論上教我們要誠敬,誠在內心,敬在外表,內外徹底誠敬,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不要怕!繼續念,慢慢地念頭就會熄滅了,千萬不要不念。
△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妄想更多,但是知道它是妄想即不要理它,仍然念佛。如果妄想不斷,距一心不亂還有一段路程,要照顧佛號,不要照顧妄念,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減少。
△自古以來,念佛人均是佛號與妄念同時而起,只要不理會妄念即是以清淨心念佛。有人臨終往往現起瑞相,他人看到自然生起信心,所以求生淨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作用。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幾種念的方法至為得力:
(一)寂靜念。寂滅清淨已經與三昧相應,禪宗譯為靜慮,如此念佛即大禪定,行住坐臥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清淨念。有漏的煩惱沒有了,無漏的煩惱也沒有了,二邊俱轉,這種念法即真心現前。
(三)不濁念。濁是雖在念而仍有疑惑,因而並不太認真;故學佛人在理論與方法上,應徹底明達,毫無疑惑,以淨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煩惱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們願不願意去而已。
△念佛功夫雖未至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到了極樂世界即不退轉。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辦到,若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此方便之方便,今幸聞此法,豈可交臂失之?
△修淨土念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開智慧、斷煩惱。
△每一眾生從無始以來,住於生死,受盡苦惱,輪迴世間,是可恥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盡甜來,並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說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鈍者七天亦能往生,千萬不可看輕自己。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受苦,比菩薩修六度萬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輪迴無限度,學佛吃苦,吃了有好處,生死輪迴之苦是白受的。
△大空三昧亦稱大三空三昧,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心中絕對清淨,世間一切有為法毫無牽掛,佛法也不牽掛。念佛講理念,念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世間事要放下容易了解,佛法也要放下難懂,不放下又不能見性,大乘佛法放下與不放下是同時的,正在提起時也是放下的時候。譬如念佛,依照大勢至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修楞嚴大定;心地清淨,度化眾生而不為六塵所纏,心中什麼念頭都沒有,沒有能念的自己及所念的佛。無能無所是寂,念念分明是照,無論修什麼法門都離不開此法,步步踏在道上。欲接近華藏世界必須先破四相,世間第一難事是求人,破四相是求己,自己同意如此作,還有什麼難處?到了極樂世界是學本事的,學成之後就要離開這個地方,正同行願品之參訪善知識給我們的榜樣,每個位置均不留戀。從今以後,一切是非人我都看淡一點,絕不執著,學吃虧、學忍讓。假如真能與空寂相應,無人無我,誰受生死,當下即得解脫。此境界如能轉得過來,歇即菩提。
△華嚴經所說的是一真法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屬有為法,有生有滅。我們所了解的佛法只是皮毛,沒有甚深的功夫不能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只能隨分研究,隨分演說。最要緊的還是念佛,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入佛境界。如佛念好了,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到了極樂世界,所讀的不是八十華嚴,而是大本華嚴。
△經云:“不於業中分別報,不於報中分別業。”通達華嚴經的真實義,能於一句兩句經文中,時時起觀照,一生受用無窮。業是造作的時候所發生之事,身口意三業,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絲毫不爽。在造善業的時候,不可用分別心,一動分別心即是用了意識心,不分別與法性理體相應。只是按照理論去修行,不必一生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聖同居土,不能生實報莊嚴土,因實報莊嚴土無分別心。不於果報上研究他的業因,得人身是果報,周圍環境也是果報,既然是果報,只有隨緣消舊業,不必想像其從前發生的原因,因為想也沒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凡是不變的是真的,有變的即非真。凡夫執有,二乘執空,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兩邊均不著,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通達,謂之般若。無始以來,我們被煩惱所薰習,實在太久了,財色名食睡是地獄的五條根,天天以五欲薰習,樂此不疲。
△現在我們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籌量,一切煩惱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執著,此與外道處處執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執著,則迷惑顛倒,沉淪三界六道無法出離。修淨土法門放下一切萬緣,不但五欲六塵不攀緣,弘法利生也不攀緣,把心拴在阿彌陀佛聖號上,綿綿密密,功夫純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亂,生死可得自在。
△一聞到佛法即至誠懇信,依教奉行,境界現前不為境界所轉,此乃是多生多劫來所種之深厚善根所致。凡夫學佛以泛泛心情聽經,亦念誦、亦禮拜、亦隨喜,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其實得不到什麼受用。
△佛法太難了,學小乘也要先做到無我,談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經過三阿僧祇劫。設佛不說淨土法門,吾人對於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很難達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開示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當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誤解,以為造業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師說“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是指學佛之後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可再造新業。在日常生活當中,平常只以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在心中,無論遇到什麼境界現前,即以一句聖號對付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實實守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此一句聖號與一切法均不相應,自與六道均不相應,故可脫離六道,超出輪迴。
△念佛是了不起的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老師教其念佛,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心常念佛,心就變成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來,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念佛佛現前也不要歡喜,見如不見,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禪家說魔來也斬,佛來也斬,就是這個道理。
△念佛是清淨念,修念佛法門與三善道三惡道均不相應,只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應,可以生淨土。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從初住到等覺都得修念佛法門,近代祖師大德無論研究那一宗的無不提倡念佛法門。江味農居士提倡般若與淨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一心不亂若是未能達到,還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學佛的人不知此項要義,以為能帶業往生就算不錯了,如萬一修得不到家,則轉眼又受生死輪迴之苦。
△念佛就是止觀。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觀是幫助止,觀一個法門。持六字洪門,清清楚楚就是止觀,就是靜慮,就是參禪。初學要有一個清靜地方,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念佛法門本為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若僅為自了,以欣厭心情希求,則最上乘大法竟變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開見佛,因與佛之悲願相違;若不稱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夠資格,只能生到疑城,經長時間方能生安養,豈不可惜?所以學佛先要開智慧,多讀大經大論,體會經論中之真實義理,並非研究佛經文學及其詞藻。必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令心攝在一處而不馳散,乃能起觀。
△修道是修通大涅盤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塌地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第一等聰明人。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淨土為正行。
△發了大心之後,欲紹隆佛種,度脫一切眾生盡成佛道,生生世世不捨眾生,但是人事環境太複雜了,若不離一切相,便畏生死流轉,而退了道心,前功盡棄。如舍利弗發大心,因人乞眼,示現難行之法,以及阿難想學大菩薩,平等乞食,而遭摩登伽女之難,均是給學人之警惕。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冤家無機可乘,俟為國師,皇帝賜沉香座,生得意想,冤家乃得其便,遂有人面瘡之厄。由是可知,發大心修大行實在不容易,然而有勝方便在,即念佛求生西方,難而不難。須知念佛法門正為發大心者說,幸勿輕視,否則實在大誤大痴。
△往生極樂世界,除本師阿彌陀佛外,並可親近諸佛如來,此系四地菩薩的境界。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如此占了便宜,卻不肯死心塌地地念佛,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實在是自暴自棄。
△如來三昧與菩薩、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臥均在定中,是為楞嚴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則與佛的定相應,所以佛在各種經典中提到念佛法門,極稱讚其殊勝功德。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們,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一剎那頃遊行無量世界。所以現在要死心塌地地老實念佛,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的緣也要放下,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要專修淨土,歷代祖師均如此說,賓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世間萬事皆是相對而有,虛幻不實。修行人不在世間一切對待事理名相上認真,心中存有漸漸擺脫之意,勿令間斷。復於此際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念,亦不分別誰是念、誰是佛,但會念即是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心心相印,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此種念法與實相相應,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相應。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理,不可執理廢事。眾生迷惑顛倒,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剎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淨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的名號。古德開示念佛要念“阿彌陀佛”四字;有稱六字名號者,加“南無”二字,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昔蓮池大師說:教他人念應念六字,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何以故?大師說: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地求生淨土,表示決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決心,先令其種植善根,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
△持名念佛,不必觀想,如要觀想亦未嘗不可,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福而後有名,名相皆不離一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與心有密切之關係,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一念不生為正智正見,如念佛,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如念妄想則為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關重要,心中要常念,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相續不斷。初學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聲佛號撥一珠,一直念下去,絕不中斷;以後再五句撥一珠,或十句撥一珠。在念佛時任何閒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淨場所及睡時不必出聲,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佛藏經>>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