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起博器

心臟起博器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於體內的電子治療儀器,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

產生背景

心臟的節律起搏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自動地有節奏地發出電脈衝,通過神經傳導系統向心臟各部位發出指令使心肌收縮。如若神經傳導系統發生障礙或者竇房結不能有規律地發出電脈衝,則心臟就停止了跳動。

在心律失常中,房室傳導阻滯和竇房結功能不全綜合徵等引起的心動過緩(脈搏在30—40次/分,或者脈搏停止)可以造成失神、眩暈、搖晃和心功能衰竭。

簡介

心臟起搏器是通過微小的電刺激來增加脈搏次數的儀器,其意思為調整心臟起搏。心臟起搏器可以對患病的心臟給予直接電刺激,人為地使心搏數正常起來。

心臟起搏器可以自動調整人的心率,在工作或運動時使心率達到70~90次/分,或在睡眠時達到50次/分。可以同時刺激心房和1,6室,形成自然的心跳。

電極為3mm厚,表面復蓋著矽膠等。脈衝發生器中裝有微型計算機和鋰電池。心臟起搏器為重量約為30g以下,厚度為5mm左右,呈圓板狀的裝在鈦金屬囊中的高級電子設備,可以隨著心臟的跳動發出必要的電刺激的智力型儀器。電極為半永久性,脈衝發生器的壽命為數年至10年,所以必須定時進行手術更換。

植入方法

通過鎖骨下靜脈將電極送入心臟,再將其與可以產生電刺激的脈衝發生器相連,全部裝置都植入皮下。此手術簡單,在X線室進行,約需1小時。

心臟起搏器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因心動過緩而引起阿-斯綜合徵(Adams—Stokes綜合徵)。此外,有的心臟起搏器還可以治療脈搏超過1 00/分的心動過速。此時,對於從心動過速到可以引起死亡的心室纖顫的各種心律失常,可以通過類似於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方法,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I CD),通過這種治療可以預防猝死的發生。

相關歷史

早在1802年,義大利人奧爾蒂尼曾對用刑後死去兩小時的死刑犯給予電刺激心臟,以圖恢復其心跳,但未成功。同時代的瓦薩里用電刺激法曾成功地使剛剛死亡的患者心臟又恢復跳動。1947年斯威特採用電刺激法使兩例在手術中心臟停止跳動的患者心臟復甦。這種通過電刺激的方法實現人工心臟起博的範例,為研製心臟起搏器打下了技術和理論基礎。

1952年美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佐爾醫生,在心臟停跳患者的心臟部位和左肋下皮膚處置陰陽兩電極,給予每分鐘90次的電刺激而使心臟復跳。他隨即研製出以電池為能源的小型起搏器。佐爾被認為是心臟起搏器的發明者,被稱為“心臟起搏器之父”。現在全世界有數十萬人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

起搏器主要有體外式和體內埋植式。體外式使用方法簡單,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對患者進行搶救非常方便。還可根據患者的狀況變換心搏數。但是如果長期使用,在放置電極的部位容易發生感染。

採用體內埋植式,將起博器植入病人腹部或腋窩皮下,對長期使用者非常方便,但起搏器心搏數固定也會帶來各種問題。近年來已經研製出可以變動心搏數的誘導型起搏器。電極和接收器植於體內,用傳送器在體外控制,這樣便可以根據情況變更心搏數。

目前起搏器的能源多使用小型鋰電池,壽命約8年,不需要經常更換。

目前德國的比較好 抗手機輻射的能力很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