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圩江

心圩江

心圩江位於廣西南寧市西部西鄉塘區。全長約十多公里,發源於今西鄉塘區安吉永寧村一帶,原是西鄉塘一帶的自然匯水溪流。其匯水面積約132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為2.30立方米/s,11月至4月為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為0.48—1.12立方米/s。心圩江是南寧市重要的內河之一,心圩江從北向南,匯入滾滾邕江,成為邕江的一條支流。

地理位置

心圩江 心圩江

心圩江 古稱星盈江、龍溪,上游稱因淥河。源自高峰丘陵的石根嶺附近,分水嶺高程445米。 主流自安吉鄉莫村附近入丘陵平原至永寧納峙村河。 上游流經礫岩、礫狀砂岩及坭岩地帶, 中游流經南寧盆地Ⅰ級階地,多衝積亞粘土和砂礫層。在上堯碼頭南約600米注入邕江。

心圩江 心圩江
心圩江 心圩江
流域面積120.5平方公里(武鳴縣境2.7平方公里),幹流長28.3公里,平均坡降2.43‰,集水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溪流河網密每平方公里0.56公里。年徑流總量5423萬立方米。上游與羅傘嶺水庫相連通, 流域已不閉合;中下遊河水已受污染,每年排污量445萬噸,占南寧市污水排放量的5.1%。河口建有3×4×4.5米防洪閘,設計流量433立方米每秒。
心圩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較早,宋皇祐年間(1049—1054)建的銅鼓陂水利工程,位於老虎嶺水庫下游, 在峙村河匯口上約400米處,歷代曾八毀八修,至民國年間尚可灌溉農田2000畝至4000畝。歷代還築有甘燕、寧村、莫村、丁村、峙村、太平、羅賴、龍門等小陂壩,各灌溉農田百餘至千畝。解放後相繼建成老虎嶺、峙村河、上楞、狗兒淥、龍門等水庫,總庫容2080萬立方米,可攔蓄流域來水量38.4%。安吉、蘇盧、心圩一帶灌溉面積達1.7萬畝以上。1956年建成的老虎嶺水庫,按投資本屬限額以下工程,因省會南寧市在其下游,提升為乙類工程,是解放後廣西所建的首批水庫中標準最高的工程,也是心圩最大的蓄水工程之一。

水利工程

銅鼓陂水利工程,修築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灌溉農田。

銅鼓陂水利是邕江的支流心圩江的源頭,是南寧市目前發現最古老的,至今仍自流灌溉數千畝良田,功能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更令人驚嘆的是,銅鼓陂水利使用本地“水芽米”貢品糯米製作的砂漿,使其坎首和護坡如“長城般千年不倒”,堪稱人類建築史上偉大的科技創新,也令南寧人引以為豪。糯米砂漿是中國對世界建築史最偉大的貢獻,南寧銅鼓陂功不可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