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戲與徽劇

《徽戲與徽劇》,於2012年6月安徽省圖書館 出版,張秋嬋主講。

主題

安徽大講堂

責任者

張秋嬋主講

版本

安徽省圖書館 2012年6月

日期

2011.02

載體形態

館藏信息

安徽省圖書館

描述

徽戲自清初正式形成以後,逐步向東、向南以及向北發展,特別是沿江而下,到了當時中國東南部的商業、文化中心揚州,則更加彭勃的發展起來。“四大徽班”進京,把徽戲的發展又推向了一個高峰,徽戲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並逐步取代了當時流行於北京的“京腔”和“秦腔”,成為北京劇壇的主流。自清乾隆至民國初年,活躍於徽屬六縣的徽班有六十個之多,流傳於徽州地區的徽戲,它是面向下層社會的觀眾的,與進京後的徽班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因此它的藝術特色也非常的鮮明。除了保存了古樸的徽腔徽調外,徽戲的舞台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是動作性強,第二武藝突出,第三徽戲還講究排場。此外,徽戲演出還有個特點,那就是樸實、生活,鄉土氣息較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