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700年前,德濟門是進出泉州的要道。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城門、城牆、門道、墩台、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瓮城和瓮城門等組成,遺存有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紀(明朝、清朝)的鐵炮等。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來並經過科學考古清理的古城門遺址,為宋元時期古刺桐城的象徵。 遺址內各時期建築遺存疊壓清晰、內容豐富,完整保存了11世紀以來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區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另外其對海外交通、城市建築、宗教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4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
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700年前,德濟門是進出泉州的要道。
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德濟門城門、城牆、門道、門道兩側墩台、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瓮城和瓮城門等組成,並出土不少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紀(明朝、清朝)的鐵炮。

遺址

..
城門遺址進深約14.10米,分前後2門道,最寬4.10米。門道路面用長條形、方形及不規則形石板鋪墁,並鑿有防滑凹槽。門道跨壕處鋪架大石條,殘存的城門建築南北長36.50米,東西寬49.10米。城牆內外皆砌石,基寬4.8米,殘高0.5~1米。其瓮城呈半月狀,外側東西長41.1~43.6米,南北寬22.4米,基寬4.2~4.4米,外壕溝環城。瓮城門開在西側,進深5.06米,設有前後2門道,最寬3.10米,基寬3.10米。據記載,11世紀時鎮南門內外“異貨禁物堆積如山”。
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築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外商業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讚“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於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牆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牆加厚增高,建築月城,其後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現存遺址文化層互相疊壓,較完整的保存了11至20世紀城市拓建、重修的歷史遺蹟。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鯉城區天后宮正大門對面40米處,被埋藏在地下,距地面3米左右,呈壘石結構。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泉州市文化部門在配合市政府南片區的整治工作中,邀請省考古隊對德濟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其對海交史、城市建築史、泉州宗教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文物價值

古時泉州有七個城門,簡稱羅城七門:東門仁風、西門義成、南門德濟、北門朝天、新門臨漳、塗門通淮、水門通津。
..

700年前的德濟門是進出泉州的要道。泉州天后宮旁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
2001年9月,泉州城南片區保護整改工程正式啟動。9月16日正午,天后宮前,深藏地下幾百年的泉州古城門被工人發現。9月26日,千斤大炮驚現城南;10月4日古城門巨石露面;10月6日,城南又現巨型石碑……一個接一個驚人的發現,引起巨大的轟動。泉州市文物主管部門匯集考古專家,對南城門遺址進行挖掘。考古人員在遺址的東南角(即月城城牆基部),發現一古制城磚,長40cm,寬20cm,厚6cm。在城磚的側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修城磚官廠”幾個字,有明顯的官方製造字樣,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之後,考古人員發現大量的古代寺院建築構件。考古學家據此推測,元明時期該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在幾十位考古人員歷經半年的考古發掘下,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泉州古城門遺址——德濟門重現於世。
如今,泉州已投資200餘萬元建成德濟門遺址公園。德濟門遺址公園在泉州市區天后宮對面,距地面3米,壘石結構,是一個文化休閒平台,分別設計了入口、參觀平台、門址展示、遺址標誌以及相關資料和簡介等。它在泉州“海絲史跡”申報“世遺”中被確定為考察點之一。
2004年11月25日,德濟門遺址公園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泉州市民又多了一處懷古的好去處。
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來並經過科學考古清理的古城門遺址,為宋元時期古刺桐城的象徵。遺址內各時期建築遺存疊壓清晰、內容豐富,完整保存了11世紀以來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區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