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扶陽古城

貴州省德江 扶陽古城遺址簡介
一、古城遺址的基本情況:
2007年2月,我縣發現“古城”遺址。該遺址位於合興鄉旋廠鋪村,距縣城47公里,東與思南交界,南與鳳岡毗鄰。據省地文物專家考證,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有館舍,衙署,城池,兵營,練兵場,哨亭,集市,馬場,馬道子,監獄,刑場,園林,戲台,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書院、惜字亭、古墓群等總計22.8萬平方米。
從遺址的總體布局來看,衙署和驛站為遺址核心,順緩面坡地而建,橫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闊20米,縱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門進出。巷院之間,縱向砌兩道高大堅固的石牆相阻隔,同時形成五尺寬的巷道。整體建築有明暗排水系統、內外城、城門、院門、巷道、庭院,外城牆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卡子,南北方各設一座護城池,驛站和衙署外圍,設定集市、戲台、崗哨亭、兵營、監獄、練武場、園林等,不僅設施完備、布局合理,同時還體現了很強的防禦意識和消防意識。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氣勢壯觀的石頭城,保存較為完好。遺址內遍布石圍牆、石甬道、石官路、石龍門、石階檐、石院壩、石地基,令觀者驚嘆不己。一座長三間或長五間房屋的石階檐,通常只用三五塊石料鋪成。這些石料通常長4米,寬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塊石料重3噸以上。其中最大一塊石料長600公分,寬110公分,厚25公分,重量達4.5噸。
古城留下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一塊塊料石加工精緻,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裝嚴絲合縫,線條平直,雖經千年風雨,火災兵災,山崩地震,一壁壁石牆仍然堅穩壁立,一道道石階檐仍然平整筆直,一座座石龍門依舊巋然不動,一方方石院壩依舊平坦如砥。鎮守城池的高大石獅工藝古樸,氣度不凡;庭院內草木鳥獸石雕圖案精美生動,寓意吉祥;整齊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條條勻稱的鏨路組成一組組整齊的幾何圖案,其石工工藝、形制與我縣煎茶鎮宋代古墓群極為相似。
古城石牆遺址的做工用料也非常考究。一壁壁石牆全為雙層料石構造,牆體中間不用泥土全用河沙填充;不僅石牆如此,石院壩下方亦全用河沙鋪墊。河沙是理想的填充和鋪墊的材料,它滲水,少損耗,受力均勻,可保持牆體及石院壩的清潔和增加其穩定性。泥土填充不僅污牆體和庭院,而且年久還會造成牆體的中空和庭院石塊的位移。
古城建造規模宏大,須有眾多的工匠藝人和充裕的人力物力財力。僅這6萬平方米的主體遺址,石牆石院壩石階檐所需填充和鋪墊的河沙就在12萬擔以上。古城靠近扶水河上游的河床全是硬底石山,且落差大,很少有河沙沉積,大量取沙須從2-3公里外的扶水河搬運。12萬擔河沙,需要100個勞力搬運1年,即需要3萬多勞動日。6萬平方米的古城主體建築加附屬設施從開挖平整地基到石料的開採搬運加工安裝到房屋亭台的修造,按當時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約需100多萬個勞動日,按每天使用500勞力來計算,約需持續修建6-7年;其所耗財力折合糧食當在20萬擔以上,折合當今人民幣需要3000萬元以上。
如此巨額的財力和眾多的民力及龐大的工匠隊伍,根據隋唐時期扶陽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力資源及技術力量,建造這座古城不知需要多少年。
據《舊唐書》載,費州在唐代貞觀四年(630年),有2709戶,6950口,天寶年間,有429戶,2609口。費州領四縣:涪川,扶陽,城樂,多田。史料對扶陽縣戶口沒有記載,但可推測其在隋唐時期的人口也就一二千之數,且散居於現德江縣境大部分地區。要建造如此規模的縣城,當時的百姓將要承受何等重負?
費州建於北周宣政年(578年),據史料記載,推測廢於北宋末年,建置500多年,其治所在今我縣潮砥鎮官宅村。官宅村瀕臨烏江,亦有石料,為何不見州城遺址?不僅官宅村沒有留下費州古城遺址,在全省範圍內還未有發現唐代的任何一座州縣城遺址。這6萬平方米的遺址,到底隱藏著多少歷史玄機?
唐代貴州在文化方面非常落後,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唐詩風靡中原時,貴州還“俗無文字,刻木為契”。貴州南部西部的50多個羈縻州,朝廷列為化外州地。在唐代長安城一片繁華之際,貴州的百姓仍住山洞,或“依樹為屋巢而居”(《舊唐書-南蠻傳》);州城無固定治所,因部落而置,寄治于山谷之間;農業生產刀耕火種,原始畲田,不知施肥,歲歲易土而耕。在黔北和黔東北地區,因靠近川湖,間接受到中原影響,經濟文化比黔南黔西要進步,唐朝廷將該地區一度設為正州,但其經濟文化的總體水平與中原相比,仍很落後。費州被列為正州中的下等州,其治下的扶陽列為中下等級縣,要建造如此規模和工藝水平的縣城,需要歷時多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古城遺址上現有居民300多人,多為朱姓,現住房屋多為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建造,先前祖居房屋在清代鹹同年間全被號軍燒毀。現有居民房屋占據遺留宅基地不到三分之一,古城空置的宅基地及廢棄的集市、戲台、兵營、監獄、練兵場、護城池、馬道全用著莊稼地。莊稼地里,石龍門、石階檐、石級梯、石排水溝、石馬槽布列其間,破碎的陶片瓷片,鏽蝕殘損的古錢,苔痕斑駁的瓦礫,隨處可見。
二、有關遺址歷史文獻記載:
據史料記載:扶陽縣建於隋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初屬庸州、後屬思州,唐宋屬費州,廢於宋代。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頁載:“扶陽在扶水之北。”
《元和郡縣圖志》載:“扶陽縣,中下。東南至州(費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屬思州,貞觀四年屬費州。”
《舊唐書》載:“扶陽。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為名。”
《新唐書》載:“費州涪川郡,下。貞觀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陽,開南蠻置。土貢:蠟。戶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縣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務川置。貞觀四年以黔州之相永、萬資隸費州,十一年省。)扶陽,(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城樂。(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
嘉靖《思南府志》載:“廢扶陽縣。《元志》雲,在府西北八十里。隋於扶水之北置縣,屬庸州。唐屬費州,宋廢。”
《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載:“扶陽縣,隋置,唐初因之,後廢。故治在今貴州思南縣西北八十五里”。
此外,《舊五代史》、《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武經總要》、《讀史方輿紀要》、《貴州通志》、《貴州古代史》等史籍均有扶陽縣的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扶陽縣城距離東南方的“州”城八十五里,(該“州城”指思州呢還是費州?)扶陽縣在歷史上隸屬於思州只有短暫幾年時間,自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宋廢一直隸屬於費州。李吉甫所指“州”應為費州無疑。費州城址在今德江縣潮砥鎮官宅村(見德江縣誌)。“東南至州八十五里”,即扶陽縣城在費州城的西北方八十五里。按費州城西北方官路八十五唐里(1唐里等於180丈,1丈合今制307厘米)測算,該城址在今煎茶鎮到合興鄉一帶。
嘉靖《思南府志》說扶陽縣城位於思南府城的的西北方,相距八十里。按思南府城西北方官路八十明里(明代1里為180丈,1丈合今制326厘米)測算,該城址在今合興鄉一帶。
查看《中國古代地圖集》,扶陽縣城的圖示位置,處於今煎茶鎮至合興鄉一帶。
以上史料指出了扶陽城址所在的大體範圍,那么,城址的具體地點在哪裡呢?
《舊唐書》說扶陽縣城“以扶陽水為名”,《通典》和嘉靖《思南府志》明確指出扶陽縣城在“扶水北”.“扶水之北”。只要在煎茶鎮至合興鄉一帶先找到名“扶陽水”或“扶水”的河流,再從“扶水”的北面去找尋遺址,答案就會找到。
遍察煎茶鎮至合興鄉地境,只有合興鄉朝陽村有一河流舊稱“扶水河”,亦名“浮水河”,在河流北面一個名叫中寨的村寨,正好有一座古城遺址。據當地老人傳說,古城遺址舊稱“扶王城”,或稱“浮王城”“福王城”。這些稱謂也與“扶陽”諧音暗合。由此看來,合興鄉朝陽村中寨的古城遺址當是扶陽城址無疑了。
三、前期工作情況和下步工作打算:
(一)前期工作情況。扶陽古縣城遺址發現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視下,縣政協與地區政協地工委取得聯繫,組織了文史委、方誌辦、黨校、報社、攝影家協會等部門,對遺址進行了考察。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一是成立德江縣旅遊局、扶陽古縣城管理局。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900多萬元先後修建了管理辦公樓,水泥路和鑲邊公路、自來水等工程。組織有關人員挖掘整理古城的文化遺產,組織了民間文藝表演隊伍和儺戲表演隊伍,對古城及周邊範圍內進了勘測,繪製了地理詳圖。三是按照“科學規劃、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原則,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範圍,保持古城原始風貌,下發了通告,在該旅遊區內的通道上,新建建築必須與古城風貌保持一致。四是加大宣傳力度,製作了古城風光片,在國內新聞媒體網路中都有一定的宣傳力度和宣傳覆蓋率。五是縣建設部門對古城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詳規測控。六是文化及公安部門聯合下發了古城遺址文物保護公告。
(二)下步工作打算。
1、高標準規劃景點設施。按照地區《旅遊業發展意見》,我縣將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挖掘整合旅遊資源,使之與周邊旅遊區聯動,邀請省內外專家來德江為旅遊產業把脈,制定旅遊發展戰略,策劃開發模式和相關政策的配套,高起點編制古城詳細規劃,著力建設“隋唐扶陽古縣城遺址”、“中國儺城”精品線。
2、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一是要整合宣傳人才,整合宣傳資金,組織專門的寫作隊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路宣傳工具,大力宣傳旅遊精品產品、特色商品。二是要邀請省內外專家來德江考察論證,制定“儺文化節”“藝術節”“旅遊節”和民族節日,制定一日游、三日游或七日游路線。通過舉辦藝術節、旅遊節、民族風情節日方式,利用一些宣傳面廣、影響力大的招商會、博覽會或新聞發布會進行宣傳推介。三是要編制短期、長期的旅遊精品畫冊、旅遊線路圖、旅遊服務功能圖,製作旅遊風光片,強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工作。四是繼續完善通往景區的公路和景區內人行道,努力把“扶陽古城”打造成A級或AA級旅遊景區。
3、加強保護,合理利用。按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要求,制定保護措施,對古城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樹名木,進行登記造冊、編號、豎保護標誌、明確保護責任、公布傳承人,在建設控制范內不得修建與保護區不協調的建築,積極申報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保護的前題下,進行開發利用。
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修建古城至復興旅遊公路,完善步道、逐步形成旅遊網路。加大力度完善古城環境治理,一是改進衛生條件,如公廁、停車場、餐飲用火、垃圾處理、給排水等系統,二是對古城內農民進行旅遊知識培訓,逐步提高旅遊意識。三是培育農家旅店15戶以上、農家餐館12戶以上,並建成民俗風情表演場所一處。以及開發旅遊商品,開展旅遊促銷系列活動,逐步引導向產業化、系統化、精品化旅遊方向發展。
 (摘自2008年3月7日省九屆政協副主席李金順等考察扶陽古城遺址時縣委、政府的匯報材料)

【抱歉,不支持flash】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