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核雜油8號

德核雜油8號

德核雜油8號是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H2A×HC766選育而成的油菜品種。 2010年12月13日經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定通過,審定編號為國審油2010001。

特徵特性

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雜交種。幼苗半直立,葉色常綠,葉柄較短。頂裂葉半圓形,裂葉2~3對,葉緣呈鋸齒狀。花瓣黃色、側疊、復瓦狀排列。角果斜生,短粗,成熟時呈枇杷黃色,籽粒紅褐色。株高中等,莖稈青色,不易倒伏。區試結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與對照秦優7號相當。平均株高139.1厘米,勻生分枝類型,一次有效分枝數8.3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69.3個,每角粒數19.1粒,千粒重4.04克。菌核病發病率16.39%,病指6.49。病毒病發病率4.40%,病指1.48。抗病鑑定綜合評價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平均芥酸含量0.20%,餅粕硫苷含量27.75微摩爾/克,含油量41.97%。

產量表現

2008~2009年度參加長江下游區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7.9kg,比對照品種秦優7號增產5.0%;2009~2010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6.0kg,比對照品種增產11.7%。兩年平均畝產172.0kg,比對照品種增產8.3%。2009~201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4.2kg,比對照品種增產1.5%。

栽培技術

點:1.適期早播,培育壯苗。育苗移栽宜於9月10日前播種,最遲不宜超過9月15日,畝播種量0.5kg;直播宜於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種。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10月中下旬移栽,最大苗齡應控制在45天以內,密度以每畝8000~10000株為宜,並根據“肥地、早栽宜稀,瘦地,遲栽宜稠”的原則作適當調整。3.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足,臘肥重,苔肥早”為原則,畝施氮總量20㎏,基、臘、苔肥比例5:3:2,氮、磷、鉀比例2:1:1,同時,注意增施硼肥,畝用硼砂500~750g作底肥,或苗期、苔花期用100g硼砂加入防病藥液噴施。4.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油菜移栽或直播田,應三溝配套,灌排水方便,下雨及時清溝排水防漬。整個生育期要做好病蟲草害防治,特別加強菌核病防治。5.適時收穫,及時脫粒。終花後30天左右,全株2/3的角果呈黃綠色時收割。收割後可適當堆放4~5天促進油菜後熟。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蘇兩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德核雜油8號
申 請 者: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 種 者: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特徵特性: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雜交種。幼苗半直立,葉色常綠,葉柄較短。頂裂葉半圓形,裂葉2對~3對,葉緣呈鋸齒狀。花瓣黃色、側疊、復瓦狀排列。角果斜生,短粗,成熟時呈枇杷黃色,籽粒紅褐色。株高中等,莖稈青色,不易倒伏。全生育期平均232天,平均株高139.1厘米,勻生分枝類型,一次有效分枝數8.3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69.3個,每角粒數19.1粒,千粒重4.04克。芥酸0.20%,硫苷27.75微摩爾/克,含油量41.97%。低感菌核病, 中抗病毒病。抗寒性較強,抗倒性強。油菜成熟時一致性好,不易裂角,有利於機械化收穫。第1生長周期畝產167.9千克,比對照秦優7號增產5.0%;第2生長周期畝產176.0千克,比對照秦優7號增產11.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早播,培育壯苗。育苗移栽宜於9月上中旬播種;直播宜於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種。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最大苗齡應控制在45天以內,並根據“肥地、早栽宜稀,瘦地,遲栽宜稠”的原則做適當調整。3.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足,臘肥重,苔肥早”為原則。注意增施硼肥。4.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油菜移栽或直播田,應三溝配套,灌排水方便,下雨及時清溝排水防漬。整個生育期要做好病蟲草害防治,特別加強菌核病防治。5.適時收穫,及時脫粒。終花後30天左右,全株2/3的角果呈黃綠色時收割。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江蘇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冬油菜區種植。
注意事項:在大田生產上應注意加強田間管理、防寒抗凍和及時防治病蟲害。

2011年優質種子12

民以食為天,種子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除日常生活必需的糧、油、棉外,一些藥用、調味等都來自種子。盤點2011年優質的種子品種,為農民提供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