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中心血站

德州市中心血站

德州市地處魯西北,是山東的北大門,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美譽。

簡介

全市轄13個縣(市)區,人口547萬,年組織血源20000餘人次,年用血量為650萬毫升左右。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實施後,在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發動,創造了一個獻血有益健康、無償獻血光榮的社會氛圍,並實現了臨床用血全部來自於自願無償。建立了稀有血型隊伍、機采成分血隊伍、應急獻血隊伍,為保證臨床供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血站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後被評為"市直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市直衛生系統先進黨組織"、"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集體三等功"、"2001-2002年度無償獻血先進單位"、"市級文明服務視窗單位"、"1993-2002年度紅十字會工作先進集體"、"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德州市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2004-2005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衛生先進單位"、"全省衛生系統工會工作先進單位"、血管查采科獲"德州市十大傑出青年文明號" ,檢驗科被命名為"愛滋病篩查實驗室",2004、2005年連續兩年獲市直衛生系統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

市中心血站是經山東省衛生廳批准建立的采供血專業機構,1992年7月成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衛生事業單位。現有血管查采、檢驗、成分、質控、貯血發血、辦公、財務、總務8個科室1個輸血研究診療中心,職工5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67%,負責全市13個縣(市)區醫療機構的無償獻血和臨床供血任務。現有大型採血車3輛、專用送血車4輛,擁有瑞士產全自動酶免分析儀(費米)、美國產血細胞分離機、大容量低溫離心機、日本產三洋儲血冰櫃、三洋超低溫冰櫃、美國產血凝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水平式離心機等先進儀器設備80餘台,建築用房4000平方米,擁有一流的標準化大型實驗室。開展的業務主要有全血和成分血兩大類,成分血有:洗滌紅細胞、懸浮紅細胞、機採血小板、冷沉澱、少漿血、病毒滅活血漿等,並開展了新生兒溶血病檢查及產前預報、輸血反應標本檢測、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檢查、疑難血型鑑定、稀有血型篩查、疑難配血等。在重點學科建設上,成立了輸血研究診療中心,開展了多項生化檢測、中西醫藥診療、輸血、輸液業務,特別注重加強亞健康群體的血液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全站業務工作實現了微機聯網,使用了經衛生部鑑定的"Modern2000V5.0"血站標準化軟體。科學化管理是血液質量的保證,也是躋身全國先進血站行列的首要重要條件。血站於2006年在全市醫療衛生行業率先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使管理步入了科學化軌道,制度健全、章程嚴密、職責明確、責任量化,各項工作處於井然有序的良性運轉中,為臨床及獻血者提供了合格血液和優質服務。

面向新世紀,德州市中心血站堅持以采供血為中心,以優質服務為基點,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血液質量為保證,以臨床用血安全便利、及時有效為目的,爭取一流的獻血環境、一流的服務形象、一流的工作業績,為保證臨床供血,杜絕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確保全市無償獻血工作沿著法制化、規範化的正確軌道健康發展而努力攀登。

榮譽介紹

1月7日,2013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下發《關於表彰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及“白求恩獎章”獲得者的決定》(人社部發〔2012〕96號)。德州市中心血站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據悉,本次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評選活動中,全國血站系統共有10個單位獲此殊榮,德州市中心血站是山東省血站系統中唯一一家德州市醫療衛生機構中唯一一家獲得此稱號的單位。
多年來,在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市中心血站按照開源節流保供應,內外監管保質量,文化建設促和諧,質量服務創品牌的思路,強化臨床用血監管,增強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文化建設,唱響服務質量品牌。先後被授予“山東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工人先鋒號”、“山東省富民興德勞動獎狀”、“省級文明單位”等稱號。德州市自2004年起連續3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殊榮。

獻血之星

【提起華魯恆升消防隊的消防員李志剛,同事們都說他是一個熱心人。他的“熱心”不僅僅體現在出入火場時的奮不顧身,也體現在他11年來堅持無償獻血近百次。這11年來,李志剛無償獻血總計35200毫升,相當於7個成年人全身的血量 。

李志剛第一次獻血經歷還要追溯到2002年,那時華魯恆升熱電公司組織集體獻血,但並沒有通知消防隊的消防員們一同參加。下班路過的李志剛看到停在公司門口的獻血車,二話不說就登了上去,並獻出了自己的鮮血。在獻血車上,工作人員告訴他,每兩次獻全血中間必須休息半年,這個時間期限被李志剛牢牢記在了心裡。半年後,華魯恆升熱電公司沒有組織集體獻血,李志剛自己來到市中心血站,再次捲起了袖管。從此以後,每半年獻一次全血成了他的生活習慣。

“我是B型血,有一次我又去獻血,但是當時工作人員告訴我B型血源較充足,建議我改獻成分血。”李志剛說,“工作人員還告訴我,臨床用血對成分血的需求更大,但卻往往沒有充足血源,而且獻成分血只需要2天就能恢復、1個月就能再次獻血。從那以後,我就改獻成分血了,如今我有5本獻血證,只有第一本是獻全血記錄,後面4本登記的都是我獻成分血。”

李志剛不僅自己堅持無償獻血,還以實際行動影響著身邊的人。在華魯恆升消防隊,許多同事在他的帶動下也加入到了無償獻血事業中。“小李平時就是個熱心人!每次執行任務時總是沖在最前面。”李志剛的班長老張說,“我們消防員這個職業比較特殊,時常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執行任務,但小李工作時態度特別積極、一點都不含糊。所以我們得知他一直在堅持無償獻血的時候一點都不吃驚,只要能幫助到那些身陷險境的人,小李總是沖在最前面的。”

11年、獻血近百次、35200毫升,今年42歲的李志剛並不覺得自己的獻血經歷很特殊。“其實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堅持無償獻血,我們都認為這是於人於己都有理的大好事。”李志剛說,“我今年42歲,還能獻血18年。只要能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

【在乾城小區提起張大姐,很少有居民不認識她。張大姐名叫張文芹,今年50歲,退休後,她特別喜歡“管閒事”,幫空巢老人買東西、替行動不便的鄰居跑腿、為需要幫助的居民上門服務……“我這個人就是閒不住,愛幫忙。”張大姐笑呵呵地說,“感覺自己的生活挺充實的。”

然而居民們不知道的是,張大姐除了熱心,還很“熱血”。從2000年至今,她已經陸續獻血66次、總計16800毫升,相當於自身血液的三倍。提起第一次獻血的經歷,張大姐還有點不好意思:“那時候我都37歲了,總感覺獻血是年輕人才會做的事,可是那時我看到流動獻血車的宣傳板上寫著急需血液,猶豫了一下還是走上了獻血車。工作人員向我介紹後我才知道,原來血液是這樣寶貴。”

從那以後,張大姐把無償獻血當做了自己的一項生活內容。每隔半年,她就要捋起袖子獻一次血。後來,血站的工作人員向她介紹了獻成分血這一方式,張大姐感覺自己的眼界又被開拓了:“這鮮血居然還能分離出成分來,真是太先進了!我聽說,其實需要輸全血的病人並不多,大部分都是急需血小板等成分血,從那以後我就改了獻血方式,開始獻成分血了。”

張大姐家住乾城小區,離市中心血站挺遠,可是只要血站工作人員打電話給她,希望她前來獻成分血,張大姐總是盡全力第一時間趕到。除了自己投身於無償獻血事業,她還積極地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原本暈針的丈夫在她的宣傳下,也鼓起勇氣獻出了自己的熱血,而在部隊服役的兒子也常常在當地獻血,如今的張大姐一家,可以算名副其實的“熱血家庭”了。

“我懂的道理不多,但是就感覺獻血能救人,是積德的好事。”張大姐誠懇地說,“我這人就是愛幫別人的忙,每次想到自己可能幫助過垂危的病人,就感覺這輩子不算白活、特有意義!”】

【12年、無償獻血40次、總計9800毫升,43歲的萬德福儼然已經將無償獻血視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他看來,為了能夠繼續獻血,必須要保持健康,因此萬德福總是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而獻血又能夠促進健康,這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良性循環” 。

“要保證自己獻出的血液是合格的,就必須在生活中格外注意,獻血前不能喝酒,飲食不能太過油膩,此外我還特別注意運動。”提起自己的“獻血經”,萬德福總是侃侃而談。2001年第一次登上獻血車時,他沒有絲毫顧慮,只想著血液能夠挽救生命、獻血是一件治病救人的大好事,如今12年過去了,他心中依然保持著同樣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萬德福所獻出的9800毫升血液中,絕大部分都是全血,他始終保持著一年獻兩次血的習慣。“血站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獻血能夠刺激身體的造血功能。”萬德福說,“獻400毫升全血就能令造血系統啟動工作,這對我來說真是個好訊息。開始的時候我只想著為了能夠順利獻血也要保持健康,沒想到獻血也能反過來促進身體健康,這可真是良性循環。”

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無償獻血事業中,萬德福還向身邊的朋友、親戚熱心宣傳無償獻血的益處。讓他欣慰的是,家人從來沒有對他的獻血行為有過質疑,一直都非常支持,如今身邊的朋友們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無償獻血事業中,這讓萬德福體驗到了一種特殊的成就感:“自己做好事,也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去做好事,我覺得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行善積德。獻血是一件救人性命的大好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同一件事情,堅持24年是什麼概念?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只有吃飯、穿衣、睡覺可以如此堅持,然而對44歲的孫海林來說,無償獻血正是他堅持24年不變的信念。

“第一次獻血是在部隊當兵的時候,那時我才20歲,”孫海林說,“也許是有戰友的陪伴,非但沒有感到害怕,反而非常激情澎湃,感到自己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從部隊轉業回到德州後,孫海林將獻血這一習慣保留了下來,這一堅持就是24年。

在無償獻血之路上他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讓我感動的是,工作人員們不僅是採血者,更是獻血者。”孫海林說,“我總覺得他們向市民普及血液知識是分內工作,然而工作人員們並不滿足於做好本職工作,而是捋起袖子也來獻血,他們的行為感動了許多人,也感動了我。”

“既然血站工作人員可以引領市民參與到無償獻血事業中,為什麼我不可以呢?”親眼見到了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後,孫海林動起了腦筋。做好無償獻血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成為了他心裡的一個期冀。於是,孫海林開始向身邊的人普及獻血知識,還經常拿自己當範例,告訴大家獻血不僅不會損害身體健康,還能刺激造血系統製造更多新鮮血液,反而是有益於身體的。漸漸地,親人、同事都被他所感染,陸續參加到無償獻血事業中,孫海林所在的市燃氣總公司管網處更是成為了小小的“獻血團體”。從工作上的同事到獻血路上的同行者,孫海林與同事們都感到特別滿足。24年來,孫海林共獻血超過3萬毫升,是當之無愧的“獻血英雄”。然而他卻總是格外謙虛:“我做的事情並不能稱之為‘英雄’,這只是簡單地獻愛心、做公益。我深深地感到,想要回報社會、為大家作一點貢獻一點都不難,也許只需要一份熱血、一顆真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