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黑豬

德保黑豬

德保黑豬曾經與巴馬香豬一樣馳名八桂,然而這一廣西特色豬種如今卻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尷尬境地———整個德保縣僅存300多頭母豬,且全部用於雜交配種,連一頭純種公豬都找不到了。為了保護德保豬的血脈,廣西畜牧研究所用一年多的時間到處尋訪,終於找到15頭自成種群的德保豬。它們於2009年底抵達南寧,成為寶貴的“活體基因庫”。地方土豬“式微”的另一面,是紅紅火火的“洋豬”種源市場。

基本信息

簡介

名稱:德保豬
產地(或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德保縣。
數量:1987年有1.5萬頭
主要特性:體型中等,頭較小,臉略長,嘴稍長而直,口裂深,耳大而下垂,額上皺紋明顯,鼻端有橫紋,頸較長狹,胸不夠寬深,背腰平直,腹大而垂,臀寬、稍傾斜,四肢健壯,被毛黑色。成年公豬體重為61.3千克,母豬體重82.1千克。經產母豬平均窩產仔為8.7頭,育成率91.4%。肥育期日增重為476克,體重77.5千克的屠宰率為71.8%,瘦肉率為35%,肉料比1:4.24。

現狀

德保黑豬曾經與巴馬香豬一樣馳名八桂,然而這一廣西特色豬種如今卻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尷尬境地——整個德保縣僅存300多頭母豬,且全部用於雜交配種,連一頭純種公豬都找不到了。
為了保下德保豬的血脈,廣西畜牧研究所用一年多的時間到處尋訪,終於找到15頭自成種群的德保豬。它們於2009年年底抵達南寧,成為寶貴的“活體基因庫”。
地方土豬“式微”的另一面,是紅紅火火的“洋豬”種源市場。記者近日在採訪德保豬保種項目的同時,也了解到了生豬品種“土洋之爭”背後的故事。
德保豬“香火”難繼
廣西有七大地方豬種:陸川豬、隆林豬、德保豬、桂中花豬、環江香豬、巴馬香豬、全州東山豬。其中,德保豬以全身黑色、體型較大、頭吻尖長的特點而“獨步豬群”。
在外來種源衝擊下,德保黑豬種群在近20年間迅速減少:到2005年底德保縣存欄母豬僅有397頭;到2006年末全廣西僅剩2858頭,已近滅絕邊緣。
2009年,農業部把德保豬列入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項目,要求廣西保存德保豬的優秀基因,廣西畜牧研究所承接了這一任務。
實際上,早在2008年,該所就已經著手組建德保豬保種核心群,但難度之大超乎預想。
“在德保連一頭純種公豬都找不到。”廣西畜牧研究所養豬研究室副主任潘天彪說,當地農戶只留母豬,用來跟外來豬種雜交,幾代繁衍下來,純種公豬已銷聲匿跡。
專家們把最後的希望放在大山深處的瑤寨,那裡跟外界接觸不多,或許能留下德保豬的一線“香火”。
經過幾個月尋訪,專家們來到德保縣東陵鄉石山地區的一個偏遠山村,這個小村不通汽車,人要走4個小時山路才能進到村里。在這裡,專家們終於發現了幾頭純種公豬——主人還正準備把它們“處理”掉,因為雜交豬的風氣也刮到這裡來了。聽完專家說明來意,主人連連擺手:“想要豬苗,還得等下一胎,現在母豬已經配上雜交種了。”
又過了半年,這些德保公豬才得以站了一班“崗”。等新生的純種小豬在當地長到3個多月大,研究人員才把豬群小心翼翼地接回南寧,進行異地保種。這批豬共15頭,有3個家系(即3代之內無近親血緣關係),它們將承擔起為整個德保豬種族“傳宗接代”的任務。
2010年1月20日,記者到廣西畜牧研究所探訪這3個黑豬家族的時候,它們還正在嚴格的隔離檢疫中。為了防止水土不服,飼養員給它們調配的食物完全“原鄉原味”:農家潲水、洗菜水、農副產品下腳料、米糠,希望這些來自山區的“客人”能儘快適應南寧的環境。
擠壓德保豬等本地土豬生存空間的,是從國外引進的三元豬(即杜洛克、長白豬和大白豬,俗稱“杜長大”)。這些外來豬種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成為我國快速推廣的主要良種。三元豬出欄快,能滿足居民對豬肉的大宗消費需求,因而得到快速發展。比如德保豬這樣的土豬,長3個月才20多公斤,要養8~10個月才出欄。三元豬一天就能長800多克,半年不到就能出欄了”。這就是為什麼上世紀90年代初以前德保黑豬遍布德保全縣,而如今卻瀕臨絕跡的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