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國學

微國學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裝幀:精裝

百科名片

《微國學》口袋書
《微國學》口袋書由財經作家、商道傳媒董事長張建雲先生編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又一力作。將其8年為國內眾2000多名企業家、黨政領導和社會名流傳送的國學簡訊重新整理、編輯、註解、譯文、評說而成。
該書主題思想為“學國學,用國學”。分為“建德篇”“養心篇”、“修身篇”、“齊家篇”、“處世篇”為政篇”,精選於近70部國學經典。一套六本,紅木禮盒包裝。精心編著,精美裝幀,精緻包裝,大氣典雅。既能滿足現代人“一分鐘學國學”的願望,還可當作文化禮品傳播。(其中“建德”篇是為了紀念與天津建德公司董事長張炳鐸先生感情,特此命名而成。)

書名:《微國學》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2月

類別:管理・素養提升

裝幀:精裝

套裝:6冊

單本尺寸:100*80mm

盒尺寸:365*225mm
價格:118元/套

內容梗概

《微國學》揉合了儒家中庸思想、道家無為思想、釋家出世思想和法家法治思想的人生哲學。文字簡練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條理;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
原來經典可以這樣閱讀!

創作歷程

張建雲的處世哲學是“活著無人怨,死了有人念”。後來感覺有些苛刻,便更通俗表達為“轉過身,罵聲少一點;去世後,懷念多一些”。
張建雲善於積累。8年多每天堅持為所尊敬的人傳送一條國學簡訊,傳送內容精選於古代眾多經史子集。
這條簡訊改變了很多人的思維模式、決策決定,也提高了修養和德行。似乎每天早晨7:30分有眾多人期待,覺得張建雲的簡訊未到,一天中便缺少了什麼。收到簡訊後,自己讀,讀後轉給同事、朋友、家人。甚至開會、寫文章立刻就能用上。拒不完全統計,張建雲的國學簡訊在8年時間影響了近2000萬人次。
均反映,手機內所存儲的“都是張建雲的國學簡訊”了,若將簡訊結集成方便的口袋書,擺放在辦公桌、床頭、車裡,走在路上,隨時隨地閱讀,該有多好!應要求,也受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蔣子龍先生鼓勵,張建雲利用一年的時間將簡訊重新整理,終成此書。
他力爭讓忙碌的現代人和對國學懵懂的年輕人以最快、最短的時間“學國學、用國學”。

作者簡介

張建雲,1973年7月生。
財經作家、商道傳媒董事長、《商道》雜誌創始人。
作品:《微國學》
《解讀弟子規》
《張建雲說・寫給孔子的信》
《張建雲說・中國人的良心》
《論語的力量》
《品讀道德經》(待出版)
《商道國學》電視欄目(製作中)
被譽為財經作家和低成本行銷策劃人的張建雲,自少年熱衷於國學和古典詩詞,為國內部分企業行銷顧問。其文犀利,其人深刻。曾經策劃並運作實施的“中國奧運手機第一號”受到國內外400多家媒體報導和採訪。成功地提出“非奧運行銷”理念,為國內眾多資金實力不足的中小型企業也搭上了“奧運會”這趟快車。
弘揚國學也普及國學,學國學也用國學。把“修身、樂觀、責任、利潤、回報”作為人生原則,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做人使命。
理念1: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堅持;
理念2:好多結束不如好的開始,因為開始總在結束中。
理念3: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共同價值高於個人價值,社會價值高於利潤價值,用戶價值高於工作價值。

出處匯總


出處

小解

《中庸》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嗣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採用語錄體,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毛澤東曾說過“: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選:《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國小即:“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大學”是大人之學,古人十五歲入學,學習倫理、政治和哲學等“窮理正心,修禮治人”的學問,實則是學習如何參與國家政治。

選:《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陝西寫成.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

選:《東周列國志》

清代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從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統一全國結束,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歷史,內容極其豐富複雜。所有的情節、人物都是從《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書中汲取來的。它將分散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按照時間的先後串聯起來,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

選:《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此書有兩個版本,皆著於清。山陰金先生,按儒家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收集有關這些內容的至理格言,按當時人的閱讀習慣分為八類,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另一位【清】金纓著,計有“學問”、“存養”、“持躬”(附“攝生”)、“郭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凶”,凡十類。各類之間,並非經緯分明,而是有所交錯,要之皆以“修已、行仁、省躬、察物為歸。”

選:《管子》

是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1]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選:《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選:《韓非子》

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又稱《韓子》。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用法家的觀點解釋《老子》,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五蠹》把歷史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認為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生變化,復古的主張是行不通的;《顯學》則記述了先秦儒、墨顯學分化鬥爭的情況,認為“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主張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學說,定法家的學說於一尊。

選:《後漢書・張衡傳》

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擅長寫文章,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選:《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

選:《近思錄》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選:《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選:《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選:《六事箴zhēn言》

在中國古代眾多訓誨箴言類書籍中,是一部難得的佳作。作者葉玉屏,清朝人,生平事跡不詳,大概是清中後期人。他以獨到的眼光,廣搜遺書史傳語錄,輯錄前賢先儒妙論,編成了這本簡約精緻的《六事箴言》。

選:《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

選:《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選:《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選:《明史》

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選:《墨子》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選:《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選:《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選:《呻吟語》

《呻吟語》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呂坤所著的探討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針對明朝後期由盛轉衰出現的各種社會弊病,提出了興利除弊、勵精圖治的種種主張,並闡述了自己對修身養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見解,對當今世人頗有借鑑意義。

選:《省心錄》

《省心錄》是一部關於為人處事、涉政歸隱等諸多看法的格言小品文集,是北宋詩人、文學家林逋的代表作。

選:《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選:《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選:《素書》

《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型之作。

選:《圍爐夜話》

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於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它共分為211則,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懂,人人都可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

選:《尉繚子》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選:《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十二卷,明/陳繼儒撰,寫一些處世的道理和人的情感

選:《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疏。全書共分18章。

選:《荀子》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該書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選:《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選:《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

選:《易經・謙卦》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卜筮”利用。

選:《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鹹豐年間19世紀中葉)。《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選:《曾子》

《曾子》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曾子》抓住了儒學的中心內容,對早期儒家中關於政治倫理的內容加以深化,適應了封建宗法社會的需要,作了系統論證,《曾子》從個人道德修養為出發點,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全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對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選:《戰國策》 

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選:《周易》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選:《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2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選:《莊子・大宗師》

本文是《莊子》一書的其中一篇,《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師”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師。誰夠得上稱作這樣的老師呢?那就是“道”。

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選:《左傳》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選:白居易《續座右銘》

崔緩確是寫有一篇《座右銘》短文,白居易.讀了崔緩的《座有銘》之後,很是羨慕.但又覺得有所不足,

選:東漢・王符《潛夫論》

《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他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警告當時的統治者。

選:晉・《傅子》

傅玄是魏晉之際著名的學者,《晉書・傅玄傳》稱,傅玄博學善著文,一生著述不廢,作品頗豐。《傅子》是傅玄最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部政論、道德論和史論文集。

選:明・汪天賜《官箴zhēn集要》

清代汪天賜編著的《官箴集要》成書於明朝,是仁和教諭汪天賜奉侍御張維之命編輯而成,集從政為官和治學為一體,以仁義禮樂為本,是歷代官箴類作品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之一

選:南宋・蕭德藻《吳五百》

傳奇寓言。作者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岩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 如耿天台全書《雜俎・徹�編》、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以及民間傳說的“張冠李戴”之類,都是由《吳五百傳》演變而來。

選:歐陽修《伶官傳序》

作者歐陽修,本文是為《伶官傳》所作的序言。《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傳。記伶人(古代音樂工作者和演員的稱號)景修、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的事跡。本文通過對後唐莊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國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選:清《西岩贅語》
 作者申居鄖(yún(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清朝學者。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選:清・《陳確集》

陳確(1604―1677)字乾初,浙江海寧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公開站出來否定《大學》,懷疑《中庸》,同官方所倡導的宋明理學唱反調,還從實際出發,反對鬼神迷信和節烈,厚葬,宣傳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陳確集》屬於理學專業,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主要內容有:寄祝一陶兄弟書、寄陸京書、與許芝田書、與朱岷左書、與吳仲木書、寄張奠夫劉伯兩史書、答查石丈書、致查靜生書、答陸麗京書、與吳仲木書、與老友董東隱書、與張元岵書、復蕭山徐徽之書、復來成夫書、與蔡養吾書、復吳仲木書等。

選: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荊園小語》一書充滿了智者對人生的細心體會,所點撥之處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卻又不可忽視的細節,文辭細膩,發人深思,是人生處世的哲學與方法的經典匯集。申涵光(1618~1677),字孚孟,一字和孟,號鳧盟,一作鳧明,一號聰山,人稱聰山先生。明末清初直隸廣平(今河北永年縣)人,

選:清・袁牧《續詩品注》

《續詩品》由清代詩論家袁枚所著,是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續。主要論述創作過程,分“崇意”、“精思”、“選材”等三十二則。

選:屈原《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選:宋・陳襄《古靈集》

作者:陳襄(1017~1080)。北宋理學家、“海濱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時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與鄭穆陳烈周希孟並稱“古靈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進士及第,歷官樞密院直學士,知通進銀台司,提舉進奏院,後又兼侍讀,提舉司天監,兼尚書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識人善薦,著有《古靈集》二十五卷傳世

選:宋・吳處厚《青箱雜記》

《青箱雜記》由朝散郎知漢陽軍吳處厚撰,共十卷,多記宋及五代朝野雜事、詩話及掌故,書中引到的魏野、李淑、王禹�、王安國等人詩詞,大多數在其他書中沒有被提到過,卷九詳記燕肅作蓮花漏之法,是研究科技史的寶貴資料。

選:宋・張載《經學理窟》

《經學理窟》是闡釋儒家經典的著作。本書由北宋理學家張載之門人纂集其言論而成

選:蘇軾《范增論》

《范增論》出自《古文觀止》卷十,作者蘇軾。文中蘇軾對范增是否該離去以及什麼時候離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選:隋・王通《文中子》

王通(580―617),字仲淹,號文中子,隋朝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明代顧春編《六子全書》本《文中子》,帶有阮逸注,便於學者研習。

選:唐・杜荀鶴《贈質上人》

杜荀鶴,唐代詩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贈質上人》是一首贈送給叫做“質”的和尚的詩。上人,是對高僧的敬稱。

選:唐・劉禹錫《昏鏡》

選自《環境詞》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蘇徐州),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選: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十七卷。漢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此編為作者闡釋儒家經典《春秋》之書,書名為“繁露

選:西漢・劉向《說苑》

《說苑》,又名《新苑》,劉向著,共二十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選:《大唐新語》

宋史・藝文志》簡稱之為《唐新語》;明人刻本則妄改為《大唐世說新語》或稱《唐世說...《大唐新語》仿劉義慶《世說新語》體例,分為匡贊、規諫、極諫、剛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節義、孝行、友悌、舉賢、識量、容恕、知微、聰敏、文章、著 ...

選:《文子》

文子,老子弟子,少年從師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傳為《文子》(《通玄真經》)一書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