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霖(1462~1538)

徐霖(1462~1538)

"亞仙賣釵環、買書籍

徐霖(1462~1538)

正文

明代戲曲作家。字子仁,號髯仙、九峰道人。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後遷居上元(今江蘇南京)。工書畫,以詞曲知名。明武宗南巡,徐霖受演員臧賢推薦,為帝作曲,備受寵幸。他和散曲作家陳鐸在當時並有“曲壇祭酒”之稱,作品在勾欄中非常流行。著有傳奇8種,今存《繡襦記》1種(一說為薛近兗作,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柳仙記》僅存殘曲。

徐霖(1462~1538)徐霖(1462~1538)
《繡襦記》全劇41出,寫唐代妓女李亞仙和鄭元和的愛情婚姻故事。鄭元和熱戀李亞仙,因金錢盪盡,被鴇母設計逐出,流落下層,以送殯唱輓歌為生。其父常州刺史鄭儋進京述職,見元和與人賭唱歌詞,以其有辱家門,鞭笞至死,棄屍荒郊,元和經人救活,寄養於卑田院,行乞於長安市上。一日,風雪嚴寒,元和持破瓦罐,唱蓮花落,沿街乞討。行至亞仙居處,為亞仙所認,擁扶到暖閣之中,復以利害說動鴇母,自贖其身,賃屋與元和同居。亞仙賣釵環、買書籍,剔目毀容,督促元和發憤苦讀。及試中狀元,詔除成都參軍,元和乃攜亞仙入蜀赴任。恰值其父擢升成都府尹,相會於驛館,盡釋前嫌。亞仙與元和遂正式結為夫婦。這一作品是在唐白行簡傳奇小說《李娃傳》以及宋元南戲《李亞仙》、元高文秀雜劇《鄭元和風雪打瓦罐》、石君寶雜劇《李亞仙花酒麴江池》、明朱有燉雜劇《曲江池》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為描寫鄭、李故事的最細緻、最完整的劇本。劇中圍繞著李亞仙、鄭元和的遭遇,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中的門閥觀念。李亞仙和鄭儋對待鄭元和的不同態度,成為鮮明的對比,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冷酷和虛偽。女主角李亞仙心地善良,有心胸、有志氣,刻畫得比較成功。作者熟悉下層社會生活,對妓院、凶肆和市人、幫閒、乞兒的描寫逼真。第31出,鄭元和行乞時的唱詞,把乞兒口語自然渾成地熔鑄進去,更是富有特色。全劇藝術手法相當精練,很少枝蔓。近世許多地方劇種都有根據它改編的傳統劇目。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