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炳

徐家炳

  徐家炳 男,1940年7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徐家炳,男,1940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畢業於南京農學院,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曾擔任黨總支副書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第一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全國“八五”攻關白萊專題主持人。2003年任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副會長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評審委員會委員;2004年任全國植物新品種測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2006年任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1991年榮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家特殊津貼,1996年由於在國家"八五"科技攻關中做出貢獻,被國家計委、科委、財政部評為先進個人。1998年被北京市和全國總工會授予首都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71年至今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先後兩次受到江澤民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他在大白菜育種等領域辛勤耕耘了30餘年,常年堅持在科研第一線,是我國大白菜育種界知名專家。1982年擔任課題主持人,帶領全組同志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培育出優良的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小白菜一代雜種40多個。先後獲得各項獎勵35項,其中獲各級科技成果獎17項,獲農業部新品種後補助獎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各一項,獲國家發明專利二項,“大白菜配套品種的選育”於1990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大白菜早、中、晚熟配套品種的推廣”獲北京市科技推廣一等獎,1997年“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種的選育與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徐家炳等同志選育的新品種,具有優質、抗病、豐產等突出優點,在生產套用後深受廣大菜農歡迎。通過京內外推廣,多年來大白菜新品種在北京地區的推廣面積占栽培面積的90%,對大白菜的豐穩產、蔬菜周年供應、平抑菜價、補充淡季,保證首都冬春蔬菜的供應和平抑菜價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首都菜籃子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自1986—1998年,年推廣面積大約15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1450多萬畝,良種產業化規模全國領先,年種子銷售額達1500萬元以上。覆蓋面達全國28個省、自治區、100多個大、中城市,增產經濟效益達27.7億元,特別是早熟品種北京小雜56號已成為全國大白菜覆蓋面最大的品種之一,北京新三號已成為北京、華北、東北等一些地區的主栽品種,由於它品質好、耐貯運還作為北菜南運的主要品種。近年來有些品種已在歐州國家和東南亞一些國家試種成功,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開發前景廣闊。

八十年代前大白菜的品種類型比較單一,徐家炳同志針對這一情況,較早提出了培育系列配套品種這一奮鬥目標,並和同志們一起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先後選育出熟性為45天-90天,早、中、晚熟,多種類型,綜合性狀優良的系列配套品種。使大白菜能夠分期播種,分次採收,保證了穩定、均衡的供應,既豐富了市場又補充了淡季,同時也支援了兄弟省市大白菜的生產和供應,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多年來對待科研工作認真敬業,積累了較豐富的育種經驗和專業理論知識,使白菜研究工作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他一貫實事求是,作風嚴謹,堅持深入農村和田間試驗現場;另外也勇於探索,不斷改進和尋求新的技術和方法。他十分重視國內外種質資源的蒐集,更注意材料的創新工作,較早地提出採用多親本雜交的方法豐富和創新了一大批原始材料,為進一步培育優良親本和一代雜種奠定了基礎。

他還較早地認識到為了充分地發揮課題的優勢和潛力,多快好省地出成果,必須和中心內外不同行業和專業的同志進行廣泛的合作和協作,並且卓有成效。徐家炳同志在認真完成繁雜的育種日常工作的同時,每年都要擠出一定時間安排一些套用理論的試驗,事實說明,對改進育種技術和方法,提高育種水平,大力加快育種進程均有重要作用。

主要作品

發表論文70餘篇,如《北京新一號的選育及其實用價值》、《中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75號的育成及推廣》、《大白菜自交不親和系S等位基因型分析》等,參與撰寫《二十一世紀中國農業科技展望》、《中國主要蔬菜育種進展》、《中國傳統蔬菜圖譜》等7本著作。此外他每年還要做大量的諮詢、推廣、講課及考察工作,退休反聘後他仍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