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恂

徐則恂

徐則恂(1874—1930),民國少將加中將銜,曾任浙江省內河水上警察廳長。字允中,浙江省青田縣城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初五日出生,南京陸師學堂畢業。

生平簡介

 辛亥革命先驅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1905)歸國。春夏間,秋瑾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是年(1906)十二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婦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七月六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五月間,在浙江南部的青田縣擔任徵兵工作的光復會黨軍成員徐則恂來到紹興,“鑑湖女俠”秋瑾托徐則恂帶信給杭州沈榮卿、金華張恭、周華昌、武義劉耀勛等分統,指示他們開展起義的準備工作。
清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辛亥革命時,徐則恂任浙軍第八十二標一營管帶(營長),與馬敘倫、褚慧僧(輔成)、王文叔、顧子才定謀,攻巡撫署,旋由徐則恂率第三路占領藩署等衙門及各銀行。隨後率部500餘人作為浙軍(3000餘人)一支參加光復南京天堡山之戰,以功晉升團長(南京臨時政府中央陸軍第五軍陸軍第六師陸軍第11步兵旅陸軍第21團)。
民國元年(1912)奉委為浙江稽勛分局負責人。十月十一日授銜陸軍少將,任浙江內河水上警察廳廳長。
民國三年(1914)民政長屈映光委徐則恂為內河水上警察廳廳長,委王萼為外海水上警察廳廳長。九月七日,浙江籌辦內國公債總經理處,徐則恂兼任董事。
民國五年(1916)一月十三日,中央政府特派專使蒞杭,齎送頒賜珍品,是日下午1時,由滬乘花車抵杭,浙江水警廳長徐則恂與興武將軍朱瑞代表金華林、屈巡按代寶長葉頌清、第11旅長葉煥華、第12旅長童保暄及步炮騎各團團長、營長、財政廳吳鍅、高審廳長莊景珂、高檢廳長王天木、警務處長劉琨、警察廳長夏超、交涉員溫世珍、杭縣知姚應泰等,均參加在城站歡迎。
民國五年(1916)四月十二日,因袁世凱稱帝,浙軍在革命黨的感召下,驅逐都督朱瑞,推舉原巡按使屈映光為臨時都督,由軍方人士聯名發表通電,徐則恂與呂公望、張載陽、周鳳歧、童荷暄、王桂林、夏超等25人均簽名皓印,護國倒袁,宣告獨立。屈又密電袁世凱,謂宣布浙江獨立,是為浙江軍人所迫,表示仍忠於袁,並請袁保密,詎袁世凱即公布電文明令屈映光以巡按使兼浙軍總司令,浙人大嘩,指斥屈映光明示獨立,仍暗通袁氏。五日,屈映光在各方面之抨擊及揭露下,被迫於設宴政務廳,邀請浙省當道軍政要人及紳商各界表示歉意,宣告辭職,當舉呂公望繼任都督。
民國六年(1917)一月七日,北京政府授予徐則恂陸軍少將加中將銜。五月二十七日,創辦水警教練所。
民國十六年(1927),徐則恂卸任浙江水警廳長。
民國十九年(1930),逝於杭州,歸葬富春江畔。徐生前積善聚德,晚年在富陽程墳村置業,程墳到青江口之間的富春江上置船隻、僱船工,開埠建渡,人稱“徐公義渡”。

東海藏書

徐則恂同時是浙江近代著名的藏書家,其私家藏書樓“東海藏書樓”,有藏書2176種,5萬餘冊,其中元刊本3種,明刊本300種,編有《東海藏書樓書目》。民國十八年(1929)四月,徐則恂與當時日本駐杭州總領事米內山庸夫協商,將“東海藏書樓”中40700餘冊,以34000兩銀子賣給日本外務省對支文化事業部。日本外務省依據《對支文化事業特別會計法》,從所謂中國“庚子賠款”中撥出貨款,實際上,日本方面分文未付就取走了這批珍貴典籍。1948年4月,東洋文化研究所進行了戰後改組,原外務省對支文化事業部東方文化學院併入其內,但東方文化學院藏書則由文部省管理,1967年3月,文部省將這批漢籍13500餘冊如數交給東洋文化研究所,這是該所戰後最大一次漢籍收藏。這批典籍的主要部分,便是1929年從中國運往日本的“東海藏書樓”的藏書。經半世紀的蒐集擴充,日本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書,據1992年統計,日、中、朝文圖書369781冊,西文圖書78364冊,合計448145冊;日、朝、中、西文雜誌4356種,其中中文雜誌達1550種。
徐則恂曾主持編測《浙江內河水道地輿志》,修訂《浙江省浙江全省輿圖並水陸道里記》清末湖州知府宗源瀚等原纂修,民國四年(1915)杭州武林印書館石印。重印《浙江省分縣圖》。

工書善對

徐則恂工書法,善聯對。杭州岳飛廟墓就留有徐則恂題撰的兩副對聯:
(一)
大小眼爭拜英雄,慷慨成人,特立萬古常綱之極;
乾淨土難忘天水,湖竺無恙,留與後人謳詠而歸。
(二)
君臣南渡,王業偏安,嘆十年戎馬崎嶇,報國精誠,事去可憐天水局;
金陵一戰,河山再造,念異代蟲沙變幻,崇祠忠烈,魂歸幸傍岳家軍。
嘉興南湖與杭州西湖、紹興東湖齊名,同為浙江的三大名湖,南湖尤以中共“一大”會址和江南名園“煙雨樓”而名聞遐邇。煙雨樓始建於五代,為中吳節度使廣陵王錢元璙所築。民國七年(1918),經嘉興知事張昌慶重建,遂形成今日所見以煙雨樓為主體、面積達10餘畝的古建築群。煙雨樓的景觀,以煙雨空濛而顯其迷離,以湖波蒼莽而見其雄放,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曾招引無數文人雅士,詩人墨客,揮毫潑墨、賦詩作畫,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楹聯,尤其引人注目。
在煙雨樓西側之鑑亭內,青田縣名士徐則恂撰並書的一副楹聯:
此水接古吳流域,慨風潮衝激,誰為西浙盪余氛
斯樓與我栝同名,看煙雨空濛,幾把南湖認故土。
聯語既讚頌了似煙似雨、淡盪迷離的湖光水色,亦流露出作者對當時政局的焦慮不安,情景交融,思緒萬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