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夜蛾

後夜蛾

後夜蛾,節肢動物。鱗翅目,夜蛾科,後夜蛾屬。分布於湖北、廣西等地。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拉丁名:TrisuloidessericeaButler

保護級別:未列入

瀕危等級:數據缺乏

可信度:2級可信度

野生馴化:野生

水生陸生:陸生

中國分布:湖北廣西

識別特徵

體長18mm左右;翅展48mm左右。頭部淡褐黃色,雄蛾觸角雙櫛形,雌蛾觸角微鋸齒形;胸部褐色雜有黃色,翅基片內緣有深褐色紋,腹部黃褐色,毛簇黑色;前翅褐色,亞端區和端區較灰白,中室基部有暗褐色斑。後翅基部黑褐色,中部為一杏黃色彎曲寬頻,端部有一黑褐色彎曲寬頻,臀角有一黃白色紋,此處緣毛白色。

生活習性

成蟲均夜蛾科在夜間活動,趨光性強,多數種類對糖、酒、醋混合液表現有強的趨性。少數種類喙端鋒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實。絕大多數幼蟲植食性,為害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鑽入地下為害,咬斷植株根莖、幼苗,如地老虎類;有的蛀莖或蛀果為害,如棉鈴蟲〔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有的則暴露在寄主表面為害,如粘蟲(LeucaniaseparataWolker)等。

夜蛾科多為植食性害蟲,少數種類捕食其他昆蟲,例如紫膠獵夜蛾又名紫膠白蟲即為紫膠蟲的天敵之一。某些種類成蟲喙很強,能刺穿果皮吸食果汁,還有少數種類能吮吸人、畜的分泌物。成蟲夜間活動,多數對燈火和糖蜜有正趨性。白天隱藏於蔭蔽處,棲止時翅多平貼於腹背。

有些學者主張把成蟲有下顎須的種類另立為與和燈蛾科最接近,主

夜蛾(5張)要區別為:毒蛾科無單眼,喙不發達;燈蛾科後翅Sc脈與R脈的並接部分較長,達到或超過中室之半。

夜蛾科許多種類在大量發生時,會給農作物造成大害。

成蟲均在夜間活動,趨光性強,多數種類對糖、酒、醋混合液表現有強的趨性。少數種類喙端鋒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實。絕大多數幼蟲植食性,為害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鑽入地下為害,咬斷植株根莖、幼苗,如地老虎類;有的蛀莖或蛀果為害,如棉鈴蟲〔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有的則暴露在寄主表面為害,如粘蟲(LeucaniaseparataWolker)等

後夜蛾後夜蛾

保護保存

自然野生(江津)。

開發利用

野生未開發利用

節肢動物門(十七)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