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峽時代

後三峽時代

後三峽時代是指三峽工程建成後對下游生態、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響。為了減小該影響,中國政府計畫投資1700億用於三峽工程後期的規劃工作。

災害表現

枯水

乾涸的洞庭湖和擱淺的漁船乾涸的洞庭湖和擱淺的漁船

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自古以來便有“洞庭天下水”之說。作為長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調蓄湖泊,洞庭湖與長江有千絲萬縷、割捨不斷的複雜聯繫,“江湖關係”也一直是相關洞庭湖治理與研究的重中之重。隨著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洞庭湖與長江之間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待建立。由於江河來水偏少,2009年洞庭湖區秋冬連旱已成定局。目前洞庭湖蓄水量只有7.7億立方米,不到豐水期正常水量的1/10。連續幾年來,洞庭湖區乾旱現象逐年加劇,特別是洞庭湖北部地區儼然已成為湖南第四個乾旱帶。

生態影響

洞庭湖是亞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而日益顯現的缺水危機使洞庭湖原有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考驗。由於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漲為湖、水落為洲”的濕地特性正在呈現逆向演化。濕地鳥類食物減少、候鳥越冬形勢嚴峻。一些洲灘上,大量種植的歐美楊等外來物種取代了原有蘆葦等地方物種,一些地方濕地正在變成“林區”。

此外,蓄水量減少導致水體自淨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區部分地區目前內河水體富營養化、乾涸現象十分普遍。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後果將更為嚴重。

制約經濟

由於枯水期延長,湖區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的影響。洞庭湖區是湖南最重要的商品糧主產區,但由於缺水乾旱,南縣、華容、安鄉等原來水患突出的地區出現大面積灌溉困難,導致農作物改種甚至絕收。有的地方甚至要依賴人工降雨,這在洞庭湖歷史上極其罕見。

飲用水缺乏

由於可利用的水資源量減少,相應增加了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加上現有取水設施的正常運行受到影響,目前洞庭湖區北部地區比原規劃的飲水不安全人數增加了近180萬。

災害頻發

自從三峽大壩開始蓄水以來,2008年11月22日,庫區發生了最嚴重的地質災害,秭歸4.1級地震,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次地震是否跟三峽蓄水有關,一直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確認,但是,庫區範圍內大大小小的地質災害,卻在蓄水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時如約而至。

對洞庭湖的影響

利弊表現

減輕防洪壓力

洞庭湖畔昔日碧波蕩漾的岳陽漁港碼頭成了爛泥塘洞庭湖畔昔日碧波蕩漾的岳陽漁港碼頭成了爛泥塘

湖南省水利廳一項調研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建成後對洞庭湖的影響總體來說是利大於弊。這首先緣於三峽工程將大大減輕洞庭湖區的防洪壓力。多年來,水患一直高懸於湖區民眾頭上的一柄利劍。自1949年以來,洞庭湖區洪澇災害頻發,平均1.5年發生一次洪澇災害。1950年至2000年的51年中,發生潰垸的年份有35年,高達68.6%。51年間總計潰垸受災面積1093萬畝,年平均潰垸面積24.4萬畝,其中1996年特大洪災中潰決大小堤垸145個,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中潰垸142個。
三峽工程的建成,為根治洞庭湖區百年水患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了解,三峽工程的建成使用後長江中下游分洪量減少,減輕了洞庭湖區的防洪壓力。同時,三峽工程投入運行後,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銳減,洞庭湖淤積量將大幅減少,這對維持洞庭湖調蓄容積和延長洞庭湖壽命十分有利。

乾旱加重
但專家們同時指出,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泥沙量減少,清水下泄使長江河床被不斷刷深,長江入洞庭湖水量也隨之減少。雖然在枯水期三峽下泄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補償沖刷造成長江入湖水量的減少,受此影響,近年來長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徵已十分明顯。
水利部門的監測顯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長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徑流1501億立方米,而1990年至1998年長江入湖多年平均徑流量已減少至621億立方米,減少880億立方米。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
水文歷史監測資料表明,2006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總入湖水量僅為15.3億立方米,比同期多年平均情況減少93%。據悉,歷史上乾旱嚴重的1972年10月長江平均入湖流量為2114立方米每秒,而2006年10月入湖平均流量只有當時的1/4。
2009年9月15日,三峽工程開始實施試驗性蓄水,攔蓄水量占來水總量的30%左右,減少了下游來水量。10月中上旬,三峽入庫流量為1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出庫流量維持在7000立方米每秒,這使得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洞庭湖出流加快,導致湖區水位相應下降,湘江下游水位有所下降。

提高生產成本

根據三峽工程運用調度方案,三峽水庫每年從5月下旬開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這一時段正值湖區梅雨季節,外湖水位高導致湖區堤垸內各類涵閘無法自排,排澇泵站揚程與運行時間增加,生產成本提高。

治理

專家認為,洞庭湖進入“後三峽”時代後,其綜合治理的思路也應相應進行調整,應儘量拓展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緩解不利影響。從目前看,“後三峽”時代洞庭湖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水資源的綜合配置能力,儘管通過三峽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洞庭湖的水荒,但更重要的是加強洞庭湖區自身的工程性水利建設。
首先,在洞庭湖乾旱特別嚴重的“三口”地區,有必要採取工程性措施補水。湖南省地質專家童潛明等人提出,通過在上荊江南岸建設水閘和渠道,可將長江水引入洞庭湖區。據他們測算,如果通過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進長江水80億立方米,可灌溉洞庭湖區商品糧農田600萬畝,澤潤濕地近2000平方公里。
其次,由於連年乾旱已逐漸成為洞庭湖區的常態,湖區各縣市還應改變以往農田水利建設重排澇、輕抗旱的傳統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內湖和蓄洪垸窪地蓄水,並利用湖區密布的水網河系修建平原水庫,在豐水期留蓄寶貴的水資源,不僅利於枯水期保障農業生產和居民飲用水安全,還可補充濕地生態水量,實現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據了解,目前湖南省已擬在藕池河東支的鮎魚須河、藕池河中支陳家嶺河、藕池河西支和松滋東支大湖口河等建設4處平原水庫。這些水庫建成後,高洪時可滯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濟湖。對洞庭湖北部可能發展為新的乾旱走廊的地區則要加強垸內灌排體系建設,興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在平原水庫無法蓄滿時為其供水。
第三,應高度重視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近年來由於湖區水位下降,洞庭湖濕地已開始出現濕地生態逆向演化跡象,因此三峽工程應儘快實施生態調度,保證洞庭湖區河流湖泊生態最小需水,維持河流生態流量,維護河流、湖泊和濕地的生態健康。

整體規劃

2008年9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對三峽工程後續工作進行了部署,確定由國務院三峽辦,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研究提出三峽工程後續工作方案,報國務院審批。
2008年10月,國務院三峽辦組織有關單位開始編制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大綱。2009年3月,《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大綱》送審稿出爐。3月26日,三峽辦召開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編制工作會議,全面動員和具體部署規劃編制工作。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下稱“三峽辦”)正在組織編制、完善的《三峽工程後續工作總體規劃》,2009年11月底有望報國務院審批。

規劃範圍

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範圍,按地域分為三峽庫區和長江中下游影響區。

三峽庫區是指水庫淹沒及工程建設涉及的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長江中下游影響區是指三峽工程建成後,由於水文條件變化對長江中下游幹流兩岸、洞庭湖區和q區、河口區可能造成影響的區域,主要包括湖南省江西省江蘇省上海市

工作重點

後續工作規劃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促進移民安穩致富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庫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游影響處理規劃、綜合監測系統建設與完善規劃、三峽工程運行管理體制與能力建設規劃,以及三峽水庫綜合調度與綜合效益拓展等專題研究內容。

基準年限

規劃基準年為2010年,規划水平年為2020年。有關專家稱,“後三峽”的規劃目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0—2015年,第二階段是2016—2020年,前五年爭取規劃內容初見成效,後五年爭取有實質性突破。

投資

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透露,目前,三峽工程後續投資規劃初步框定在1700多億元,但該投資金額的確定最終還需國務院拍板。翁立達稱,在1700多億元的後續資金分配中,大頭在移民安穩致富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