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運環流:馬德波電影評論選

中國電影新潮流——近10年(1976—1986)我國電影的演變 電影秧歌舞——近四年來電影創作狀況回顧 電影喜劇的命運——悲劇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電影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平裝: 39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06033330, 7106033332
條形碼: 9787106033330
尺寸: 23.6 x 16.8 x 2 cm
重量: 599 g

作者簡介

馬德波,1929年12月22日生於河南省西平縣。中國電影評論家。1948年任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政府宣傳科見習幹事、文化教員。後隨縣大隊編入二野十八軍,任五十三師文工隊區隊長。1950年被派往西南人民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1952年畢業後任《大眾電影》編輯。1956年任《中國電影》(後更名為《電影藝術》)編輯、記者、編輯部副主任。1963年任北京電影劇本創作研究室負責人之一。197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導室主任、《電影創作》主編、廠領導小組成員等職。1993年離休。著有《電影藝術縱橫論》、《導演創作論》(與戴光晰合著)。1993年,其論文《創作與天性——王好為論》獲首屆全國電影報刊優秀電影評論、理論一等獎。

內容簡介

《影運環流-馬德波電影評論選》,本書收錄的就是馬德波先生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30篇電影評論。這些文章大都已在國內主要電影出版物上發表過。有些標題,當初語驚四座,至今令人記憶猶新;有些觀點,在電影圈內的朋友中間曾爭相傳告,引起熱議。今天重讀這些文字,它們仍然可以令人激動人心。

目錄

影運環流——90年間“載道”與“娛樂”之爭
電影理論的“合縱”、“連橫”體系——評電影理論(1980—1982)的爭鳴態勢
中國電影新潮流——近10年(1976—1986)我國電影的演變
紀實風格的興起——“中國電影新潮流”的第二個浪潮
電影秧歌舞——近四年來電影創作狀況回顧
八二年電影面面觀
觀成敗論得失——略論我國電影幾次反覆的教訓
寫真實 求真理
真實性——現實主義的本性——兼與鄭雪來、周志誠、陳學迅同志討論
革命現實主義是最好的,但不是唯一的——與于敏同志商榷
論電影藝術的人民性和時代精神
“深入生活”天天講,已經講了30年
在探索中演變的我國電影觀——從關於“文學價值”的討論說起
淡化論
創作與天性——王好為論
電影喜劇的命運——悲劇
觀念重於現實——評“十七年”銀幕上的知識分子形象
典型的魅力——影片《林家鋪子》回顧
銀幕上的徘徊者——重評影片《早春二月》
好一個王雙立——觀《背靠背臉對臉》隨筆
在沙漠中尋求浪漫——評影片《離婚》
正氣與良知的勝利——評影片《天網》
創新之作補天之作——在一次討論會上的發言
真實·積極·新穎——在“劇本創作座談會”上關於電影劇本《在社會的檔案里》的發言
矛頭、焦點和傾向——關於《在社會的檔案里》及其評論
透過三稜鏡剖析人性——評電影文學劇本《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
陳荒煤在“十七年”——兼評“專家派”與“左”派的路線之爭
史東山的先見之明——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關於“中國電影向何處去”的論爭
智者汪洋勇者汪洋
水華“神遊”去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