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1951~ )

彭桓武(1951~ )

正文

彭桓武(1951~ )中國物理學家。湖北省麻城縣人,1915年10月6日生於吉林省長春縣。1931年考進清華大學,入物理學系;1935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繼續入研究院學習。1937年夏去昆明雲南大學任教。1938年冬赴英,入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系隨物理學家M.玻恩工作。1940年以固體理論方面的論文《電子之量子理論對於金屬力學和熱學性質的套用》獲哲學博士學位。由於從歐洲回國的交通受阻,1941~1943年在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的研究學者,和W.H.海特勒合作進行介子理論方面的研究。1943~1945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博士後的卡內基研究員,和玻恩等合作進行場論方面的研究工作。1945年以《關於量子場論的發散困難和輻射反作用的嚴格處理》的論文獲得愛丁堡大學科學博士學位。隨後又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任教授兩年,繼續作場論和介子理論方面的研究。1947年底回國,在雲南大學物理學系任教授,1949年 5月到清華大學物理學系任教授。1950年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改為原子能研究所,1972年一部分成為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1953年 4月任副所長。1961年開始參加第二機械工業部研究院工作。1972年回中國科學院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1978年任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83年改任名譽所長。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現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
彭桓武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帶著對新中國的巨大憧憬,抱著滿腔愛國熱忱回到祖國的少數科學家之一。回國後,不管是在高等學校任教,還是在科學研究機構工作,他始終沒有脫離科研勞動的第一線,並且在進行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抽時間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兼課。他一貫注意用理論物理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去探討解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科研問題:如在50年代初期,在進行核理論和量子化學基礎研究的同時,曾針對鞍鋼加快鋼鐵熱處理的需要,探討過高溫加熱中鋼錠的安全直徑問題;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前期,他對中國的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組織和探索工作,對中國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工作作出了貢獻。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他注意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其中有不少人於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
彭桓武在國內外已發表了30餘篇論文。1945年與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 (Macdougall-Brisbane)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