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祚

彭天祚

彭天祚,筆名長河;重慶市人。退休幹部。 自幼酷愛書畫。

人物簡介

彭天祚,筆名長河;重慶市人。退休幹部。
自幼酷愛書畫。工作之餘常習歐、柳、二王字帖;繪畫先習水彩,後專習國畫山水。作品有獲獎、收藏、刻石等多件。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重慶市音樂家協會會員、徐悲鴻故居.重慶磐溪畫院理事。

揮毫潑墨傳神韻 妙筆丹青繪人生

以筆名長河,取自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意,出自重慶萬州,未進任何專業院校,卻憑著“山城”人那股子倔勁兒,憑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藝術孜孜以求的強烈抱負,硬是在重慶書畫界開闢了自己的“江湖”。如今,無論是在圈裡還是圈外,他的名氣和人氣著實不小。他的山水畫,多表現重慶山水之雄奇與博大,現代題材與傳統技法,相得益彰。他的花鳥畫,崇尚“大花鳥精神”,其筆下的作品花鳥融為一體,大有“畫花似聞香,畫鳥如欲語”之感。他畫的梅花一掃千百年的“文弱”習氣,取而代之的是豪放與堅韌。他的寫意作品,題材多為田園詩話、山簧野卉、舊夢鄉愁。其書法以歐、柳、二王字帖為長,並融曲藝篆刻、詩詞文賦予一身,博採眾長,獨闢蹊徑,而自成一格。

情理之中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一語道破君子的內涵,即文質彬彬。大家一般雖未識其人,卻也早已久聞其名,對其抱古求拙、自學勤練且道法自然的書風讚嘆不已。彭天祚在人們想來是一位奔放不拘、特立獨行、具有強烈個性的書畫家,猶如孔子所言,質勝文也!然而,見到彭天祚其人後,尤其是一席訪談過後,他那妙語連珠,卻又字字珠璣般的博學,溫文爾雅的形象把記者先前的想像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他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一個博學多才的謙謙君子。
談起他的書畫之路,彭老的語氣帶有謙恭和些許遺憾,他跟記者講起了他的習書之路。彭天祚的曾祖父是清朝科舉出身的舉人,世代皆為書香之家,後家道中落,幾為赤貧。也正因為此,曾祖父為四代單傳的他取名“天祚”意為天賜俸祿,祈望他可以將落魄的家族重新帶入正軌。如果說良好的家庭環境帶給彭天祚的是耳聞目染的天賦,那么“天道酬勤”則是彭老藝術之路的墊腳石。採訪書畫家,記者多大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您師承哪家?藝學哪位?這似乎已成慣例。被採訪人每每都會有頗多言辭,且講起來精彩百出,

這往往會令採訪收到很多豐富的素材。但這一次卻卡了殼,問題一出口,帶來的是彭老疑問的神情,探尋的目光和些許的沉默過後,他才說了句:“我的書畫之路,既有無師自通的天分,也和我的繼父、書法家向景行先生的熏淘分不開。同時,機遇、勤奮是我最好的老師,我雖自幼就喜書畫,但是直到退休後,我的書畫藝術才有了長足的進步。”憑著自己執著的毅力,在師法古人的過程中,他只是本著“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的方法去追摹前人的遺蹟。在採訪中,他讀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給我們聽:“水墨奧妙意無窮,皴擦渾然十年功,莫道丹青難入門,歷代前賢書畫中。”聽完後,大家深深體會到他作為一個書畫家所擁有的風骨。是啊,即使如王羲之那樣的名家,也是在“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後,才成為了後人仰慕的“書聖”。古今中外,大凡有作為的名家,應該皆是“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最鍾情 梅花傲骨悲鴻書畫

在國畫創作中,彭天祚先是喜畫山水,近來則鍾情於梅花的創作。採訪中,他告訴記者,中國文化向來對梅花很推崇。梅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趨向、情感脈絡和道德標準。梅花是中華民族之魂,尊為“國花”,理所當然。 梅花自身的形態之美,引起人們注意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貌形態,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個性明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中國美學又十分強調“以形寫神”、“神採為上”,因此總有浪漫的想像與精妙的比喻,使之神采活現。梅花不僅具有冰清玉潔,敢為天下先的那種傲骨氣節,它的孤清高潔,與隱士高人崇尚的“遺世獨立”品格相吻合。同時,中國古代向來都有“竹報平安,梅送五福”之說,梅花也代表著福氣、喜氣,所以它的品德讓人敬佩。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彭天祚在國花梅花的創作中,革舊創新,自成一家。他畫的梅花既不是明清畫作中梅花那種柔弱無力之感;也不是吳昌碩筆下的那種簡約的梅花;也不同於古時那種女子氣息很濃的梅花,而是真正貼入梅花的氣節,注重梅花枝幹的骨感和氣息,體現出梅花那種“不是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的錚錚鐵骨之相,令觀賞者為之咋舌嘆服。

除了研習國畫之外,身為徐悲鴻故居重慶磐溪畫院理事的彭天祚還對徐悲鴻頗有研究,依他自己的說法,他具有很深的“悲鴻情結”。2010年,適逢徐悲鴻誕生115年之際,彭天祚特意創作了一副《懷念悲鴻》的書法作品,他在作品中寫到:“歷經磨難入畫壇,寄旅日歐長華才;募捐南洋抗倭寇,講學印度會詩台;《愚公移山》鼓斗志,《巴之貧婦》展情懷;更喜磐溪結連理,駿馬奔騰萬代傳!”這首《懷念悲鴻》後經重慶作曲家熊朝春老師譜曲,重慶男低音歌手樊與實演唱,已經被重慶電視台《天生我才》欄目製成了專題片,播出之後,頗受好評。2010年8月初,彭天祚將重慶電視台播放光碟和這首七言詩的書法作品專程送到北京贈給廖靜文先生(徐悲鴻妻)。廖老很高興地收藏了這件書法作品。並題贈她新版的《徐悲鴻傳》和徐悲鴻大型畫冊,當做答謝的禮物。揚筆縱墨任揮灑,情注翰墨不言辭

憑著勤奮和智慧,彭天祚闖出了一條藝術新路,贏得了重慶書畫界的重視和好評。彭天祚就這樣在書畫藝術的天地里一路走來,執著的人生追求和豐厚的藝術積澱,也將為他的人生帶來又一個墨香如海的春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