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傳》

《徐悲鴻傳》

《徐悲鴻傳》,作者廖靜文,藝術家傳記,16開,平裝,價格35元,2010年3月1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徐悲鴻傳
作 者:廖靜文
徐悲鴻傳徐悲鴻傳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3-1
ISBN:9787500692263
開本:16開
定價:35.00元

內容簡介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本書為其傳記。

編輯推薦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併兼職於孔德學院。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本書為其傳記。

書摘

夕陽收起了它最後的微笑,暮靄輕輕地飄落下來,夜的濃黑的翅膀溫柔地覆蓋著大地,一切都靜悄悄的,只有河水在嘩啦嘩啦地流著。
這條寬闊的河流蜿蜒流過江蘇南部肥沃的平原,永無休止地載運著江南農民血汗勞動的成果——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運往南京和上海等城市。巨大而沉重的木船揚起鼓鼓的白帆,小火輪尖銳地呼叫著,疾駛而去,河水掀起層層白色的浪花,憂鬱地拍打著河岸。
現在,河流已經沉浸在濃重的夜色中,它那豐滿而袒露的胸懷正在均勻地呼吸著,好像在消除白晝的疲勞。在鄰近的一座峰巒後面,彎彎的月牙正從那兒升起,它在暗藍色的天空中緩緩移動,冉冉升到了中天,繁星在靜靜地閃爍。
忽然,河岸上一所小屋裡飄出嬰兒呱呱墜地的清脆哭聲,接著是一串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這兒那兒傳來一陣狗吠。在小屋的昏暗燈光下,頭髮斑白的接生婆正在用一把陳舊的剪刀,剪斷嬰兒的臍帶。
年輕產婦蒼白的臉上,漾起一絲疲乏的微笑,她用溫順而歡喜的眼光默默地望著襁褓中的嬰兒:“這是我的兒子,他長得多么像他的父親。”她幸福地想,“願他將來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成為一個畫家。”
這是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日深夜,徐悲鴻誕生在這個濱河的小鎮上。一座石拱橋將河的兩岸連線起來,這橋的名字叫屺亭橋,這個小鎮便叫屺亭橋鎮。它位於煙波浩渺的太湖之西三十里,屬江蘇省宜興縣管轄。鎮上住著五六十戶人家,民風淳樸,風景秀麗。
悲鴻的祖父硯耕公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革命失敗後便在屺亭橋鎮上做工。茹苦含辛地做了十年工,才在河邊蓋起一所小屋躲避風雨。悲鴻便在這小屋裡度過了他苦難的童年和少年。他曾滿懷愛戀地回憶道:
“我們的屋子雖然簡陋,但有南山作屏風,塘河像根帶子,太陽和月亮,霜和雪都點綴了這江南水鄉的美麗。我們在這裡和打魚砍柴的人做伴,雞鳴犬吠,互相唱答,大自然給了我們無盡的美妙。”
悲鴻的父親徐達章號成之,自幼喜愛繪畫,但因家貧,請不起老師,完全依靠刻苦自學,成為當地知名的一位畫師。他還擅長書法、篆刻、詩文,在屺亭橋鎮課徒和鬻字賣畫。現存他的印章有“半耕半讀半漁樵”、“讀書聲里是吾家”、“兒女心腸,英雄肝膽”、“閒來寫幅丹青賣,不用人間造孽錢”等,將自己的感觸和抱負表現在印章里。他的書法渾厚蒼勁,遍及遠近的寺廟。他畫的人物肖像工整而傳神,現今留下的一幅《松蔭課子圖》,是他三十多歲時所作。畫中悲鴻坐在課桌前朗朗讀書f達章公持扇坐在悲鴻身後凝神諦聽。當時能將人物畫畫得這樣形似而又傳神的人是不多的。他的寫意花卉很受徐渭和比他略早一些時候的任伯年的影響,清新淡雅。他的山水畫也是寫實的,宜興的私人收藏家至今仍收藏著達章公畫的《荊溪十景圖》,描繪了宜興的風光景色,如張公洞、善卷洞等。至今,宜興圖書館存的一部縣誌里,還有當時的宜興縣令很器重徐達章才學的記載。袒是,達章公一生鄙薄功名,不求聞達,從來不與官府往返。有一次,他聽說那位縣令以訪賢為名,要來看望他,他立即躲到一所寺廟裡去了。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來蔑視富貴榮華。在《課子圖》上,他題了一首長詩,流露出他這種心情:“無才濟世懷慚甚,書畫徒將硯作田。”同時,也流露了他對統治者的不滿:“落落襟懷難寫處,光風霽月學糊塗。”
悲鴻六歲開始跟父親讀書時便想學畫,但父親不允許。有一次,讀到《論語》中卞莊子之勇,悲鴻問父親:
“卞莊子有什麼勇?”
父親答道:“卞莊子能刺虎,虎是百獸之王,勇猛無比。”
接著,父親給他講了下面的故事:春秋時代,魯國有個非常勇敢的人,名字叫卞莊子。有一次,他獨自一人逮住了兩隻兇猛的大老虎。這件事傳到齊國,齊國正想侵略魯國,聽到魯國有這樣勇敢的人,就不敢發兵打魯國了。
這個小小的故事使年幼的悲鴻沉浸在幻想中:虎是什麼形狀呢?他一面讀著那冊發黃的木版刊印的《論語》,一面不平靜地想著。在窮鄉僻壤的村鎮,既無動物園,又無動物畫片,而他多么想知道“百獸之王”的老虎的形狀呵!有一天,他找到一個人,替他畫了一隻老虎,他便悄悄地依樣描繪下來,心裡暗暗歡喜。
不久,父親發現了,問他:“這是什麼?”
悲鴻快樂地答道:“老虎。”
父親卻很冷淡地說:“這哪裡是老虎,像條狗呀!”
悲鴻睜著失望而疑懼的眼睛望著父親,淚水涌到眼眶裡了。父親愛撫地說:
“你應當好好用功讀書,因為要想成為一個畫家,首先要有淵博的學識,所以必須養成勤奮讀書的習慣。”接著,父親極其嚴肅地說,“畫畫是要用眼睛觀察實物的,你沒有看見真的老虎,怎能畫出老虎來呢?”
悲鴻在父親辛勤的教導下,九歲就讀完了《詩》、《書》、《易》、《禮》、《四書》、《左傳》。這時,父親才開始教他每天臨摹一幅吳友如的人物、界畫。吳友如是清代末、年最著名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繪樓台亭閣、蟲魚鳥獸、奇花異卉、以至千軍萬馬。他作為啟蒙老師,進入了悲鴻的藝術生涯。但父親更著意叫悲鴻寫生,畫父母、兄弟、鄰人、乞丐……
有時,父親帶他沿著河岸步行,引導他欣賞和觀察大自然。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奇姿異態的怪石,詩一般的翠竹晴嵐,夢境一樣的曉霧漁舟……像美妙的音樂一般,溫柔地觸動悲鴻那顆稚嫩的心,神奇地將美術的肥碩種子,撒在悲鴻的心裡,使他熱愛大自然,熱愛自己的鄉土。P3-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