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釉瓷羅漢壺

羅漢憨態可掬,“五子登科”形象樸實、生動,寓意深刻器型、胎質、礬紅彩釉都是典型清末、民國時期的風格.

文物概況

彩釉瓷羅漢壺點擊查看大圖
【名稱】:彩釉瓷羅漢壺
【類別】:瓷器
【年代】:民國時期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
【簡介】:
這是民國時期少見的彩釉瓷羅漢壺。它是民間壺藝家對生活的深深熱愛,以及對藝術的苦苦感悟,經過獨具匠心的堆、雕、捏、塑、刻等表現方法,為今天的我們活靈活現地創造出這件富有生命力的完美藝術品。
瓷塑羅漢壺表面上看到的白色釉面上襯托出的羅漢形象盡顯莊重、典雅、慈祥之神態,配以黑色釉裝飾的寶座、流、把,把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反映出聰明的壺藝家天才的構思,這種最佳化的色彩搭配十分協調,非常耀眼,它立刻把人們心目中力大無比、法力無力的神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入木三分的面部表情處理刻劃,用大膽的彩釉去裝飾,顯得人物更加神秘而親和。
羅漢臉部的塑造是這件藝術品的關鍵所在。它是指揮全身的螢幕,螢幕里有縱橫交錯的肌肉神經系統。作者通過嫻熟的制瓷技藝,通過各種恰到好處的表現手法,惟妙惟肖地為我們塑造出這件羅漢喜怒哀樂的豐富情感,令人賞玩之餘不禁拍案叫絕。而微笑的羅漢壺,面對我們的不僅是告誡人們每天飲茶的妙處,而且其中包含著更偉大、更深奧的哲理,啟迪人們的智慧門。

相關資料

當你閒暇時光,週遊我國各大旅遊景點的寺廟,不難發現其中供奉的大大小小的十八羅漢,其實是漢民族化的佛教。羅漢最早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它的名稱是古代印度梵語Arhat的音譯簡稱,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迴之苦。
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規勸和鼓勵下,所有羅漢們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於是在大乘佛教里羅漢們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
羅漢的形象一般都是出家比丘相,頭部無鬚髮,身著袈裟,全身無任何裝飾,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傳佛教各類造像藝術中最為樸實無華的象徵。
通常,藏傳佛教崇奉的羅漢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羅漢。十大弟子常見的主要是迦葉、阿難和舍利弗、目犍連兩組,常作為釋迦牟尼的脅侍出現。十六尊者是十六位受釋迦牟尼佛囑咐往世不涅的已證得阿羅漢果的佛弟子,十八羅漢是在十六尊者的基礎上加上羯磨札拉和布袋和尚而構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