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響髖

彈響髖

彈響髖稱為髂脛束摩擦綜合徵。還有一種彈響髖是因為髖關節先天性脫位或關節囊鬆弛,造成髖關節過伸外鏇時出現彈響。彈響髖分為關節內型和關節周圍型二種。位於大腿上部的前外側,是全身最厚的筋膜。闊筋膜的外側部分,因有闊筋膜張肌的腱纖維編入(相當在股外側中上三分之一部位)而且特別增厚呈扁帶狀,稱骼脛束,向下止於脛骨外上髁。骼脛束因某些原因導致肥厚或緊張,或大轉子過於突出,或有滑囊炎,就可以造成髖關節活動時兩者相互摩擦產生彈響。

基本信息

簡介

彈響髖是指髖在屈曲、內收或內鏇時,緊張的筋膜帶在大粗隆上緣滑動引起的聽得到、摸得著甚至看得見的彈響。這條帶常由增厚的髂脛束後緣或近止點處的臀大肌前緣形成。可以主動誘發的彈響一般不痛且少見,自發的彈響則多為慢性且伴有疼痛
彈響髖也可由上述兩種原因以外的因素引起,這些因素可分為髖內側、外側和關節內三種。引起外側型的結構可能是大粗隆及覆蓋其上的軟組織;內側型則為髂腰肌腱及其後方的結構;關節內彈響的原因較多,如滑膜軟骨瘤病游離體、關節邊緣撕裂、骨折碎片及習慣性半脫位。

症狀

彈響髖彈響髖
彈響髖是指髖關節在主動伸屈活動和行走時,出現聽得見或感覺得到的響聲。 關節外彈響較常見。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在髖關節作屈曲、內收、內鏇活動時,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後滑動而發出彈響,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纖維帶在大粗隆上滑過。被動運動時無此現象,多見於青壯年,常為雙側性。這種彈響往往是自發的出現,可以發展到走一步響一聲的嚴重程度。但一般無疼痛,如出現疼痛,則常是並發大粗隆部滑囊炎的結果。
髂脛束或臀大肌肌腱前緣增厚與外傷或勞損有關,外傷或勞損後受累組織充血水腫及無菌性炎症反應,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變。有時增大的大粗隆上緣鉤住髂脛束後部而產生彈響;有時髖部彈響系由髂腰肌腱於髂恥結節上和/或髂前下棘上滑移所致;有時是於屈髖位時緊張的臀大肌下緣與坐骨磨擦而產生彈響;大粗隆骨軟骨瘤也可引起彈響髖。彈響髖病人常有髖內翻,由於股骨頸乾角變小,使得臀中肌和臀小肌力臂變短,外展功能受影響,這會增加髂脛束上部的張力,引起彈響和功能障礙。

診斷

彈響髖的診斷不難,檢查時令患者作患側髖關節的伸屈,內收或內鏇活動,在大轉子部聽到彈響,同時摸到或看到索狀物在大粗隆上滑移,就可確診。但需與關節內彈響相鑑別。

臨床表現

1.關節外彈響、不適每當髓關節在做屈伸、內收、或內鏇運動時,由於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前緣的增厚組織滑過大粗隆的突起部而發生彈響。同時可觸及到(瘦弱的人甚至可從體表見到)一條粗而緊的纖維在大粗隆上前後滑動。
一般是沒有痛感,但患者始終自覺髓部不舒適。
若伴有繼發性滑囊炎時,可有局部疼痛。
2.慢性下腰部疼痛由於腰骶角的加大,腰部負重力線由前部的椎體向後移至關節突,容易造成腰骶後關節的慢性損傷。

3.髂脛來攣縮試驗陽性。

治療

彈響髖彈響髖
彈響髖不伴疼痛時,一般不需治療。伴有疼痛或對彈響有精神負擔時,可採用休息、理療,制動和皮質激素類藥物局封治療。
1.治療原則舒筋解痙,滑利關節。
2.常用穴位及部位居髎、環跳、風市陽陵、委中等穴,及下腰部、臀部、股外側部。
3.常用手法掌根按揉法、彈撥法、拿法、擦法,及熱敷。
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立於患側,先對腰骶段兩側骶棘肌施以掌根按揉法,以患側為重點,並逐漸向患側臀部過渡。從腰骶至臀部上下往返手法治療約3~5分鐘,按揉委中穴1分鐘。
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從臀部起,經闊筋膜的外側部、髂脛束而下用掌根按揉法至膝關節外側,上下往返約5~8分鐘,並配合髖關節屈伸的被動運動。再沿髂脛束作自上而下往返彈撥法。按壓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諸穴。
患者取仰臥位,從髂前上棘、闊筋膜張肌起始部向下,經股前近端,股外側至膝關節外側用掌根按揉法,上下往返5~8分鐘,並配合髖關節內、外鏇轉的被動運動。再彈撥髂前上棘的闊筋膜張肌和大粗隆處緊張的筋膜。最後在病患處施擦法,以熱為度。並可在大粗隆處加以熱敷

如症狀重,條索狀物增厚明顯,保守治療無效時應手術治療,在局麻下進行,有四種方法:①增厚的索狀物切斷或切除,直至彈響,磨擦完全消除為止,這是常用的術式;②索狀物切斷,遠側斷端移位縫合,如伴有滑囊炎同時切除大轉子滑囊;③髂脛束延長術,此術可保持骨盆在站立或行走時的穩定性。④如局部骨突過大,也可將骨突部分鑿去,術後早期功能鍛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